互联创业:当所有人都在谈论风口时,我们该相信什么?
上周在798艺术区的一家咖啡馆里,我无意间听到邻桌三个年轻人热火朝天地讨论着”Web3.0社交平台”的创业计划。他们频繁使用着”去中心化”、”用户裂变”、”估值模型”这些光鲜的词汇,却为谁该负责买28块钱的美式咖啡推诿了足足五分钟。这个荒诞的瞬间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可能正生活在一个被互联网创业神话异化的时代。
■ 被算法扭曲的创业本能
记得2016年参加某知名孵化器的路演日,有个团队演示的智能花盆项目让我印象深刻——能自动调节湿度的那种。创始人信誓旦旦地说要”用物联网重构园艺市场”,却在问答环节被投资人问得哑口无言:”你们团队有人种活过一盆多肉吗?”这个细节像根刺一样扎在我记忆里。如今再看那些标榜”颠覆传统”的BP,十个里有八个还在重复同样的荒谬:用技术解决方案寻找根本不存在的痛点。
更吊诡的是,这种脱离实体的创业狂欢某种程度上是被我们的注意力经济催生的。当抖音用15秒视频就能定义什么是”成功创业者”,当知乎热榜天天讨论”00后如何年入百万”,我们实际上在经历一场集体性的认知失调。就像我那个做自媒体失败的表弟,至今仍坚持认为问题出在”没有赶上短视频红利期”,而非他那根本没人想看的开箱测评。
■ 毛细血管里的真实革命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主流视野之外,我观察到另一种创业生态正在野蛮生长。去年在义乌调研时认识的老周就是个典型。这个做了二十年箱包批发的”老江湖”,用最原始的微信群+Excel表格,愣是把三百多个散落在县城的小作坊组成了柔性供应链网络。没有BP,没有路演,就是每天雷打不动地发60秒语音方阵,处理各种鸡毛蒜皮的纠纷。
“互联网?那不就是个对讲机嘛!”老周这句土得掉渣的总结,某种程度上比任何商学院教材都更接近商业本质。在昆明的鲜花基地、临沂的物流园区、东莞的模具车间,成千上万个”老周们”正在用微信、钉钉、快手这些最基础的工具,完成着毛细血管级别的产业重构。他们的故事永远不会出现在36氪的头条,但可能才是中国互联网创业最真实的底色。
■ 流量幻觉与地心引力
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代人(特别是90后)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批被”流量思维”深度异化的创业者。有个做私域电商的朋友给我算过笔账:现在获取一个有效用户的成本,已经比三年前涨了17倍——这个数字让人后背发凉。更可怕的是,当所有人都沉迷于讨论GMV、UV价值这些指标时,商业最原始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逻辑反而成了稀缺品。
这让我想起硅谷那个著名的”热狗摊理论”:如果不能在街角用卖热狗的方式验证商业模式,就别指望在互联网世界创造奇迹。可现实是,越来越多创业者把顺序完全搞反了——先编个能拿融资的故事,再考虑怎么把故事圆回来。就像此刻正在某个共享办公空间里发生的场景:二十个年轻人围着白板争论”用户画像”,却没人愿意下楼问问真实用户中午吃什么外卖。
■ 寻找消失的”手感”
或许互联网创业最讽刺的悖论在于:我们越是追求”颠覆性创新”,就越需要回归那些古老的商业常识。上周拜访了一家活下来的社区团购公司,创始人办公室墙上挂着副歪歪扭扭的毛笔字——”菜场是最好的商学院”。他们每天要求所有产品经理必须轮岗去菜市场砍价,这个传统从天使轮坚持到了C轮。
这让我联想到日本那些传承百年的小商铺,他们挂在门帘上的”商道十二则”第一条永远是”了解你的货物”。在算法可以精准预测用户行为的今天,这种需要用手掂量、用鼻子闻、用时间和失败喂养的”手感”,反而成了最珍贵的创业免疫力。就像我认识的那个连续创业者说的:”现在看到用’大数据分析’代替实地调研的团队,我就条件反射地想躲远点。”
站在2023年的中场回望,互联网创业这场持续二十年的狂欢正在显露出它疲惫的底色。当风口论、赛道说这些宏大叙事逐渐退烧,或许我们终于有机会重新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真相:商业的本质永远是关于具体的人、具体的需求、具体的价值交换。就像咖啡馆里那三个年轻人最终也没达成共识的咖啡钱——有时候,最基础的公平问题,恰恰是检验创业成色的最好试金石。
(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特意去了趟家附近的菜市场。卖豆腐的老李头听说我在写创业文章,一边切着卤水豆腐一边说:”啥创业不创业的,能把一块豆腐卖出三样价钱才是本事。”您说,这是不是比大多数商学院教授讲得透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