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艺术区看到一场名为”创业孵化器”的装置艺术展。透明玻璃房里,西装革履的导师们对着空气激情演讲,创业者们对着电脑屏幕表演加班,投资人举着空白支票摆拍——这黑色幽默的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在某创业咖啡馆的真实见闻。
那是个周二的下午,我约了做智能硬件的朋友老张谈事。推开挂着”国家级众创空间”铜牌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是拿铁香气混合着PPT术语的魔幻空气。角落里三个年轻人正用”商业模式画布”玩德州扑克,靠窗的”路演专座”上,一位连续创业者正对着空无一人的观众席练习pitch。
“知道为什么选这儿吗?”老张晃着已经凉了的咖啡,”上个月这里有家做区块链冷藏柜的团队,就因为每天准时来打卡,白拿了政府20万补贴。”他苦笑着给我看手机里刚收到的短信:【XX园区】尊敬的创业者,明日10点有”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培训,参会可获3分孵化积分…
这荒诞的现实让我想起彼得·蒂尔的那句讽刺:”我们想要会飞的汽车,结果得到了140个字符。”当创新创业服务变成打卡积分游戏,当路演变成表演艺术,我们到底在服务什么?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园区运营总监酒后吐真言:”现在考核KPI是入驻企业数量,谁管他们是不是在车库就能办公的皮包公司?”

但有意思的是,真金不怕火炼。我认识的一个95后团队就反其道而行,他们退出了所有孵化器,在菜市场楼上租了间民房。用创始人的话说:”省下的房租够我们试错十次,菜贩子的砍价智慧比创业导师的PPT实在多了。”上个月他们的社区团购小程序居然实现了正向现金流——没有参加过一场官方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
不禁要问:当创业服务变成标准化流水线,我们是不是正在杀死真正的创新?那些精心设计的导师制度、路演流程、融资对接,某种程度上就像给野生动物投喂加工食品——方便是方便了,野性也没了。深圳华强北的草根老板们从不参加什么创业培训,但他们能在一周内给你攒出个山寨iPhone的完整产业链。
当然我并非全盘否定服务体系的价值。去年在杭州遇到的跨境电商标杆园区就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取消了所有形式主义的活动,改成每月一次的”失败者沙龙”。最受欢迎的环节是法务总监讲解”如何优雅地申请破产”,据说挽救了好几个准备跑路的创业者。
这让我想起日本”匠人精神”的悖论:当政府开始大规模推广匠人认证制度时,真正的匠人反而越来越难找了。也许创新创业服务的最高境界,是像成都茶馆里的老茶客那样——看似漫不经心地”摆龙门阵”,实则完成了最接地气的资源对接。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某个创业服务平台上又推出”99天加速计划”时,不妨多问一句:我们是在培养创业者,还是在制造创业演员?真正的服务或许应该像氧气——无处不在却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我认识的那位菜市场楼上的创始人说的:”最好的服务,就是别来烦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