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手机看到利空消息弹窗时,我正坐在街角的咖啡馆里。邻座两位穿着西装的中年人突然提高了嗓门——”又来了!这市场还让不让人活?” 其中一人狠狠搅动着咖啡,金属勺碰撞杯壁的刺耳声响,竟完美诠释了此刻大多数投资者的心情。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论坛茶歇时听到的一段对话。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苦笑着说:”利空消息就像天气预报里的暴雨预警——十次里可能只下三次雨,但人人都抢着带伞。” 当时觉得这话太过犬儒,现在细想却品出几分真理。我们总在恐慌中忘记一个事实:市场的记忆比金鱼还短,而过度反应的成本往往比风险本身更高。
有意思的是,利空消息从来不是均匀分布的炸弹。对机构投资者而言,这可能只是调仓换股的背景噪音;但对散户来说,却经常演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我认识的一位老股民有个偏执的习惯——每次利空来袭就跑去超市抢购罐头食品。”股价跌了还能涨回来,但人总得吃饭” ,他这套末日求生理论与价值投资毫无关系,却透露出个体投资者最真实的恐惧本能。
当前这波利空与2018年贸易战时期有本质不同。那时候大家至少知道敌人在哪,现在却是面对着一团模糊的、复合型的焦虑集合体:地缘政治擦枪走火、产业链重组阵痛、还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预期管理失效”。就像在雾中格斗,你明明听到四周都是脚步声,却判断不出下一拳会从哪里过来。
最让我警惕的不是利空本身,而是市场正在形成的某种”创伤后应激反应”。上周某个工作日下午,某个未经证实的传闻竟让某板块十分钟内蒸发200亿市值——这种神经质般的敏感度,像极了一个被烫伤过多次的孩子,看见勺子都会缩手。当波动本身成为最大风险时,所有估值模型都成了纸上谈兵。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利空”的定义。在算法交易占70%成交量的市场里,所谓利空更多时候只是触发量化模型的某个参数阈值。那些挂在嘴边的”基本面分析”,早在机器读取新闻标题的毫秒之间就已失去意义。就像暴雨来时最先湿掉的从来不是带伞的人,而是固执相信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那些。
收盘时看了眼账户,发现某个长期持有的股票竟然逆势翻红。突然觉得股市像个充满恶趣味的魔术师——当所有人都盯着他左手的手帕时,真正的玄机早就藏在右手的袖口里。所以下次利空消息再来时,或许该先问问自己:恐惧的到底是市场,还是那个过度依赖短期确定性的自己?
(写完这段正好接到券商客服的电话,推荐购买某款”抗波动”理财产品。你看,恐惧从来都是最好的销售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