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不直接回答问题,用场景切入)
上周三凌晨两点,我被手机震动惊醒——是炒股群里的老王,他连发了三条60秒语音,点开一听,全是带着酒气的咆哮:”和讯那个金牌投顾推荐的光伏龙头又跌停了!不是说好稳赚30%吗?!”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听他半夜崩溃了。

(用个人观察引出矛盾点)
我盯着黑暗中发亮的手机屏,突然想起三年前自己第一次购买投顾服务的情形。那会儿刚经历熔断,账户缩水40%,看到和讯首页弹窗写着”跟着首席抓反弹,年化收益89%”,手指比大脑先动了——现在回想起来,那种 desperation(绝望感)才是最好的销售催化剂。
(提出反直觉观点)
所有关于投顾可靠性的讨论,本质上都是人性弱点的定价游戏。和讯们深谙一个真理:在A股这个赌场里,散户要买的从来不是分析,而是”有人替我背锅”的心理安慰。
(用具体案例论证)
去年跟踪过他们某位明星投顾的实盘组合:1月吹捧”跨年妖股”(结果春节后腰斩),4月力推”稳如银行的消费白马”(三季度暴雷),9月改口”拥抱高景气赛道”(正好接盘新能源山顶)。神奇的是,每次季报都显示组合收益率”跑赢沪深300″——后来才发现,他们用了个骚操作:把止损的票悄悄移出统计样本。
(行业黑话+专业性质疑)
懂行的人都知道,所谓”投顾服务”在合规边缘疯狂试探。证监会明令禁止承诺收益,但满屏的”历史战绩”、”涨停擒牛”哪个不是在暗示稳赚?更别说那些收费6888/月的”VIP策略”,本质上就是合法化的信息不对称税。
(引入亲身经历增强可信度)
我也曾不信邪,花29800买了他们的年度钻石服务。结果发现所谓的”独家内参”,不过是把券商晨报用红字标出几个代码;”主力资金监控”数据,和某免费软件显示的北向资金流向相差不超过5分钟。最讽刺的是,有次我故意反向操作他们的建议,收益率反而提高了15%——这大概就是黑色幽默吧。
(辩证思考段)
当然不能说所有投顾都是骗子。和讯确实有几位老师的研究框架值得学习,比如那位专攻财报排雷的”财务侦探”,但问题在于:真正有价值的分析往往被淹没在营销噪音里。当你看到首页推送”明日三只涨停金股”时,记住一个残酷真相:能稳定预测单日涨停的人,早该靠杠杆成世界首富了。
(联系当下热点)
最近雪球大V付费组合集体翻车事件,再次印证了我的观察:在注册制时代,连机构都频频踩雷,指望一个隔着屏幕的投顾带你穿越牛熊?不如相信彩票站老板说的”这次真的能中”。
(结尾留有余韵)
凌晨三点,我给老王回了条消息:”还记得2015年配资爆仓那会儿吗?当时我们说再也不信任何’老师’了。” 聊天框显示”对方正在输入…”,持续了整整两分钟,最后只发来一个苦笑的表情包。
(不直接给出结论的收尾)
所以回到标题那个问题?看看你账户余额,再打开和讯首页那些闪烁的弹窗——答案其实早就藏在某个不愿面对的深夜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