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姑且叫他老张吧。去年股市行情不错,老张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刚进场就被割得七荤八素。某天深夜,他神秘兮兮地给我发消息:“兄弟,我发现个神器——大阳智投的选股器,据说AI选股,胜率80%!”
我盯着屏幕,叹了口气。

1. 选股器:AI还是“爱割”?
大阳智投的选股器,本质上是个“黑箱”——输入数据,吐出股票代码,附带一堆漂亮的回测曲线。但问题是,这些回测数据是怎么来的?
– 回测的“魔术”:任何选股策略,只要调整参数,总能找到一段“完美”的历史表现。就像你拿着一张地图说“这条路一定能到罗马”,但问题是——地图可能是P的。
– 幸存者偏差:那些被选股器筛掉的股票,往往无人问津;而少数“命中”的股票会被大肆宣传,让你误以为它真的“很准”。
老张后来真用了大阳智投的选股器,结果呢?前两周赚了点小钱,第三周市场风格突变,AI模型没跟上,直接亏掉20%。他愤怒地卸载了软件,骂骂咧咧:“什么AI,还不如我扔骰子!”
2. 为什么我们总想相信“选股神器”?
这其实是个心理学问题。
– 懒惰的胜利:人类天生喜欢捷径。选股器承诺“一键致富”,省去了研究财报、分析行业的痛苦,谁不心动?
– 权威崇拜:AI、大数据、量化模型……这些词听起来就很高端,让人误以为“科技=正确”。但现实是,AI也是人写的代码,而写代码的人,可能自己都没炒明白股票。
– 赌徒心理:亏钱时,人们总想找个“系统”来背锅,而不是承认自己判断失误。
3. 选股器的真正价值:辅助,而非圣杯
我不是说选股器完全没用,但它的价值被过度包装了。
– 信息过滤:如果你完全不懂股票,选股器至少能帮你筛掉一些明显垃圾的公司。
– 趋势捕捉:某些量化模型确实能发现短期市场情绪的变化,但长期来看,市场风格切换时,AI往往滞后。
– 自我安慰:至少用了选股器后,亏钱时可以安慰自己:“是AI的问题,不是我蠢。”
但如果你指望靠它稳定盈利,那大概率会失望。
4. 比选股器更重要的东西
老张后来学乖了,开始自己研究行业、财报,甚至跑去参加股东大会。虽然还是亏钱,但至少知道为什么亏。
市场没有圣杯,只有认知差。
– 理解市场逻辑:为什么这只股票涨?是业绩驱动,还是资金炒作?
– 控制情绪:AI不会恐慌,但你会。情绪管理才是长期盈利的关键。
– 承认无知:没有人能100%预测市场,巴菲特也不行。
结论:你可以用选股器,但别让它用你
大阳智投的选股器,和其他AI选股工具一样,本质上是个“高级筛子”。它或许能帮你省点时间,但别指望它带你财务自由。
真正的投资,终究是认知的变现。
至于老张?他现在偶尔还会用选股器,但更多是当个“反向指标”——如果AI狂推某只股票,他反而会警惕:“是不是又要割韭菜了?”
你看,人类终究比AI狡猾一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