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钱坤投资半年5800:韭菜的自我修养还是智商税新变种?》
上周三深夜,我在成都九眼桥的烧烤摊上偶遇了前同事老王。这个曾经把全部积蓄砸进P2P的”老韭菜”,此刻正唾沫横飞地跟摊主安利某投资课程。”钱坤投资知道不?半年才收5800!”他油光发亮的脑门上沁着汗珠,活像个刚完成KPI的传销讲师。这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中国民间投资教育市场正在经历一场诡异的进化——从当年简单粗暴的”荐股分成”,到现在披着知识付费外衣的”认知收割”。
一、5800元定价里的行为心理学陷阱
钱坤这个定价堪称精准。比起动辄上万的”总裁班”,5800元刚好卡在都市白领心理防线的暧昧区间——相当于半个月工资,既不会肉痛到需要家庭会议讨论,又足够让人产生”花钱买教训”的仪式感。我表姐去年报名的经历就很典型:”想着就当少买两个包,万一真能学会炒股呢?”

但魔鬼藏在课表里。仔细研究他们的课程体系会发现,前三个月都在讲K线形态这种百度就能查到的内容,真正涉及量化交易的核心课程被包装成需要”进阶付费”的隐藏关卡。这种”温水煮青蛙”的课程设计,像极了手游里的首充礼包套路。
二、投资教育的”达克效应”悖论
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越是宣称”小白速成”的课程,越能吸引那些在股市亏过钱的中产。这让我想起行为经济学里的达克效应——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某期学员的聊天记录显示,超过60%的人报名时都自信地表示”有一定基础,想系统提升”,结果连PE和PB都分不清。
更讽刺的是,这些课程往往把”战胜人性弱点”作为卖点,但整个营销话术恰恰在利用人性弱点:恐惧(”再不学习就被时代淘汰”)、贪婪(”学完马上把握下一个茅台”)、虚荣(”加入高端投资圈层”)。某位偷偷录音的学员告诉我,老师私下说:”真正能坚持学完的不到20%,我们要赚的就是那80%冲动消费的钱。”
三、民间投教的”江湖规矩”进化论
现在的投资教育机构早就不玩当年QQ群带单那套了。他们学会了用”私域流量””知识IP”这些新概念包装自己:每周直播要打造”老师”的亲和力人设,学员群里有专人扮演”赚钱学员”烘托气氛,甚至连投诉处理都分出了”三阶话术”。
有位做过课程顾问的朋友透露,现在最赚钱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后续的”专属服务”——价值28800的”实战陪跑群”,1980元的”机构研报解读”,甚至6800元的”老师专属微信位”。这些衍生服务才是真正的利润奶牛,而5800的学费不过是获客成本。
尾声:
凌晨两点,老王醉醺醺地给我看他的”学习成果”——满屏的追涨杀跌交易记录。我突然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个著名的桥段:卖钢笔的实质是销售发财梦。在成都这座新一线城市的霓虹里,5800元买的或许不是投资知识,而是中产阶层对抗焦虑的精神安慰剂。毕竟,当你在直播间抢着送”火箭”的时候,真正在K线图上腾飞的,只有培训机构的股价。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发现老王把我拉黑了。看来某些真相,比被套牢的股票更让人难以承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