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太原迎泽大街的一家茶馆约见了一位老朋友。他是当地一家小型制造企业的老板,席间不断揉着太阳穴抱怨:“又到年底了,现金流紧张得像个漏水的桶——明明有订单,可就是贷不到款。”我问他为什么不找刚重组不久的山西银行,他苦笑着摇头:“新瓶装旧酒,流程比老信用社时代还繁琐。”
这句话像根针似的扎进了我的思考。作为山西首家省级城商行,2021年由五家地方银行合并而成的山西银行,表面上承载着化解金融风险、服务本土经济的使命,但实际上面临的或是比想象中更复杂的困局。
一、重组背后的“消化不良”
从理论上讲,合并重组应该产生1+1>2的效应。但当我仔细研究山西银行的财报时,发现了个耐人寻味的矛盾:截至2023年上半年,该行总资产突破3000亿元,看似庞大,但不良贷款率仍徘徊在2.5%左右——这个数字虽然较合并初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我不禁怀疑,这种“重组”是否只是把五个病人的病历合并成一本更厚的病历?有位在银行风控部门工作的读者曾私下告诉我,合并后最棘手的问题不是资产整合,而是企业文化冲突。原来五家机构各有自己的信贷审批习惯,有的偏保守,有的重人情,现在要强行统一标准,反而造成许多业务员“不会做贷款了”。这种组织记忆的撕裂,或许才是导致我那位企业主朋友贷款难的深层原因。
二、本土化的悖论
山西银行最常宣传的优势是“深耕地方经济”,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定位可能正成为它的枷锁。山西的产业结构特殊——煤炭、冶金等传统行业占比过高,而这类企业要么是国企不需要小额贷款,要么是民营小矿场根本不符合放贷条件。
这就造成一个尴尬局面:银行想支持的优质新兴企业寥寥无几,而传统行业又不敢轻易放贷。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山西银行像是个穿着不合身西装的农夫——想学股份制银行的创新业务,但脚下踩的还是黄土高坡的泥泞路。
去年他们推出过“煤企供应链金融方案”,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落地时发现,很多中小供应商连规范的增值税发票都开不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暴露出地方银行在创新时的通病:容易把沿海地区的模式生搬硬套到内陆经济生态中。
三、数字化迷思与人性温度
说到创新,不得不提山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APP界面做得挺漂亮,但有一次我亲自体验时,发现其“智能客服”根本识别不了“承兑汇票贴现”这样的基础业务方言表述。技术可以采购,但服务意识需要沉淀,这点在银行这类传统机构中尤其明显。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在山西这样的省份,银行真正的竞争力可能不在于科技多前沿,而在于能否读懂老乡们的生意经。我认识一个做老陈醋的家族企业,第三代传承人最需要的不是线上贷款功能,而是银行客户经理能听懂“醋醅发酵周期与资金回笼”之间的关系。这种基于产业知识的金融服务,才是互联网银行无法复制的壁垒。
四、破局的关键可能不在金融本身
有趣的是,当我与山西银行某支行行长深聊时,他提到个现象:近几年最成功的贷款案例,反而是支持当地文旅项目的款项。比如平遥古城里某家民宿改造项目,银行通过引入非遗专家参与风评,最终发放的贷款不良率为零。
这让我联想到,地方银行或许应该扮演“产业翻译官”的角色——既懂金融语言,又懂地方经济方言。甚至可以考虑在信贷部门引入既懂煤炭技术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招聘名校金融毕业生。
写在最后:
山西银行的实验才刚刚开始。作为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缩影,它反映的不仅是山西一省的困境,更是所有区域性银行面临的共同命题:在全国性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双重挤压下,如何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或许答案不在报表上的数字游戏,而在于能否弯下腰来,读懂这片黄土地上最真实的脉搏。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