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老陈,去年在券商营业部开了两融账户,兴冲冲地告诉我:“这下终于能加杠杆了!”结果三个月后,他默默清仓销户,只留下一句:“这东西,真不是普通人玩的。”
老陈的经历让我琢磨了很久。市面上关于融资融券的教程,大多在讲规则、算利率、画K线——这些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成败的,反而是那些交易软件里看不到的东西。
1. 杠杆是放大镜,照出的是人性
融资买入时,很多人只盯着“多赚50%”的可能性,却选择性忽略“多亏50%”的概率。我见过有人融资追涨停板,单日浮盈20%时高呼“杠杆真香”,隔日低开闷杀后却开始骂券商“凭什么平我仓”。

问题的核心在于:杠杆放大的不仅是收益,更是决策时的情绪波动。当你用自有资金操作时,尚可安慰自己“长线持有”;但杠杆账户里,每个波动都在实时计算强平线——这种心理压迫感,没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
2. 融券做空?先掂量自己几斤几两
A股市场有句黑话:“做多如山倒,做空如抽丝”。我曾尝试过融券做空一只估值明显虚高的消费股,结果碰上突发政策利好,连续三个涨停板直接击穿保证金底线。最讽刺的是,后来证明我的判断完全正确——那家公司半年后暴雷跌了60%,可惜我早已倒在黎明前。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在趋势性上涨的市场里,做空本质上是在和整个市场情绪对抗。除非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和资金耐力,否则逆势做空无异于螳臂当车。
3. 那些没人明说的潜规则
– 券商不是慈善家:他们给你的融资利率看着只有6%-8%,但别忘了这些钱大部分来自发行收益凭证——相当于用3%-4%的成本撬动你的交易,稳赚息差。更不用说调低折算率、收紧标的范围这些“动态风控”操作,永远比市场慢半拍。
– T+0交易是个伪命题:理论上可以通过融资融券实现T+0套利,但实际操作中,普通投资者既要承担隔夜利息,又要应对瞬时滑点——真正能持续盈利的,都是那些有算法交易系统的机构。
4. 我的血泪建议(如果你非要尝试)
1. 把杠杆当急救包,不要当日常餐:只在确定性极高的机会出现时动用融资,且单次杠杆不超过1.5倍。平时账户里闲置的融资额度,就像车里的安全气囊——最好永远用不上。
2. 提前演练爆仓剧本:在下单前就模拟计算:如果股价下跌10%、20%、30%,你的心态和仓位会怎样变化?很多人输就输在永远只做“上涨”的假设。
3. 关注折算率胜过关注利率:券商随时会调整担保品折算率(比如把某只股票从65%调到50%),这往往比融资利率上涨更致命——它直接压缩你的安全垫。
最近科创板做市商制度落地后,我发现融券券源反而更紧张了。这或许暗示着一个残酷现实:这个市场里,优质做空工具终究是稀缺资源,普通投资者能分到的,可能永远是别人挑剩下的骨头。
说到底,融资融券本质上是一场认知变现的游戏。当你决定启用这个功能时,最好先问自己:你赚的到底是市场趋势的钱,还是超越市场认知的钱?如果是前者,杠杆只会加速灭亡;如果是后者——或许,也只是或许——你值得冒这个险。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老陈最近又开始看两融教程了,人性啊,果然是最难突破的阻力位。)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