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诱惑:当数字游戏吞噬人性
去年夏天,我在一个行业酒会上认识了老陈。他端着威士忌的手微微发抖,眼神里却闪着异样的光。“三天,就三天,我把本金翻了四倍,”他压低声音,“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不是赚钱,而是那种掌控一切的错觉。”
我当时没太在意,直到两个月后听说他爆仓了——不仅赔光了七年积蓄,还背上了两百多万的债务。这个曾经在科技公司拿着百万年薪的中年人,现在白天开网约车,晚上研究K线图,坚信自己能“把失去的都赢回来”。
杠杆交易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把投资异化成了一种精神鸦片。你以为自己在玩金钱游戏,实际上是被游戏玩了。我见过太多人最初只是用10%的仓位试水,等到尝到甜头后,突然某天就敢全仓加三倍杠杆——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比任何毒品都来得直接。
某种程度上,现在的杠杆交易平台把这种成瘾机制设计到了极致。浮动盈亏的数字实时跳动,每秒钟都在刺激多巴胺分泌。有一次我试用了某个平台的模拟盘,当看到虚拟账户半小时盈利60%时,竟然真的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而这还只是用假钱玩游戏。真不敢想象那些实盘操作的人,要承受怎样的心理折磨。

最讽刺的是,金融教科书总是把杠杆描述成中性的工具,就像说枪械本身没有善恶。但现实中,杠杆天生就带着倾斜的立场:它放大贪婪的速度永远快于放大理性。我统计过身边十二个使用杠杆的投资者,有九个最终亏损出局,但所有人最初都坚信自己会是例外。
或许我们应该更诚实地面对人性弱点。就像酗酒者不该整天待在酒吧,情绪易波动的人根本不该开通融资融券权限。有券商朋友私下告诉我,他们最赚钱的客户恰恰是那些频繁交易、持续亏损的杠杆用户——“这些人缴纳的手续费和利息,养活了整个营业部。”
最近AI量化交易盛行,又给这个游戏加了新变量。机器可以冷静地执行止损策略,但人类总会手贱撤销预设指令。我认识某个程序员写了套年化收益15%的策略,结果实盘时每次看到回调就忍不住手动干预,最后收益率还不如扔进指数基金。
或许真正的风险控制,不在于设置多少止损点,而在于承认自己永远战胜不了人性。就像老陈最近和我喝酒时说的:“现在想起来,当初最该止损的不是仓位,而是那个以为自己能战胜市场的自己。”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上证指数正在3000点震荡。我看到交易群里又有人喊出“全仓杠杆抄底”的口号——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