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理财通那个熟悉的蓝色图标,突然有种说不出的窒息感。余额宝里还有三万多的零钱,几支基金小有盈利,但那一刻我只有一个念头——立刻注销这个陪伴了我五年的应用。
说实话,这个决定来得有些突然,却又像酝酿了很久。起因是某天凌晨两点收到的一条推送:“您购买的XX基金今日跌幅达3.2%”。我盯着这条消息,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已经被这个小小的APP绑架得太久了。赚钱时忍不住每隔一小时刷新一次收益,亏损时又焦虑得睡不着觉——这哪是在理财,分明是在玩心跳。
注销过程比想象中复杂得多。首先要清空所有资产,这个步骤就花了我整整三天。不是因为操作繁琐,而是每次准备点击“赎回”按钮时,总会冒出各种犹豫:“万一明天就反弹了呢?”“这只基金持有快两年了,现在卖掉太可惜了吧?”这种心理博弈让我想起戒烟时的挣扎——明知道该戒,却总给自己找借口拖延。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个有点讽刺的发现:某天我仔细计算了这两年通过理财通赚取的收益,扣除掉因为焦虑失眠买的助眠精油、看行情浪费的时间成本,实际收益率可能还跑不赢楼下银行的定期存款。更别说那些深夜突然弹出的推送消息,活像24小时在线的债主,时刻提醒着你的资产正在波动。

注销过程中最戏剧性的是客服环节。当我终于拨通腾讯的客服电话,对方用训练有素的语气问我注销原因时,我半开玩笑地说:“想找回睡眠自由。”电话那头沉默了五秒,然后传来一本正经的回复:“建议您调整APP的通知设置呢。”这个回答让我笑出声——看,连客服都被训练成了算法思维,完全没get到人性化的痛点。
现在回想起来,注销理财通某种程度上像一场数字排毒。不是说它不好,而是我突然意识到,当理财变成一种强迫症式的日常仪式,可能已经背离了最初的初衷。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这代人是不是把太多情绪都寄托在了这些数字上?看到收益飘红就莫名自信,遇到下跌就怀疑人生,这种情绪过山车真的值得吗?
当然我得承认,注销之后偶尔还会手痒想看看行情。有次聚餐听朋友炫耀他买的某只基金涨了20%,心里确实掠过一丝“要是没卖就好了”的念头。但这种FOMO(害怕错过)情绪转瞬即逝——毕竟现在我能一觉睡到天亮,再不会被凌晨的推送惊醒,这种踏实感可比那几个点的波动珍贵多了。
最近听说很多年轻人开始回归最“土”的理财方式:定期存款、国债、甚至有人把现金藏在床底下。虽然听起来有些极端,但我特别理解这种趋势背后的心理需求——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掌控感反而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如果你也在考虑注销理财通,我的建议是:先问自己是真的需要注销,还是只是暂时想逃离焦虑。理财工具本身没有错,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使用它。就像我最后清空账户时突然悟到的:真正需要管理的从来不是账户里的数字,而是我们面对财富时的心态。
(写完这篇文章时,我下意识地点开了手机银行APP——看,习惯的养成和戒断,永远都是场有趣的拉锯战。)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