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的棋局与棋子:当城市梦想撞上资本逻辑
上周路过光谷广场,看见又一片围挡立了起来。金色镶边的效果图上,”国际创新中心”的字样在夕阳下反着光。我下意识摸了摸口袋——五年前在这里买的第一套房,如今月供还在扣着。这种奇妙的联结感,让我突然想聊聊光谷投建这家”造城者”。
说实话,最初我对这类地方城投公司是带着偏见的。2016年参加某项目推介会时,听着负责人用”赋能””生态闭环”之类的热词描绘光谷东的蓝图,我坐在后排偷偷给朋友发消息:”画饼的又来收割了”。毕竟在武汉呆久了,见多了规划图上五彩斑斓的未来变成工地上灰扑扑的烂尾。
但后来发生两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其一是去年深夜打车,司机师傅听说我去光谷中心城,突然兴奋地指着窗外:”你看那片LED灯带,我儿子参与编程的!”他脸上那种与有荣焉的骄傲,不像是在说某个政府项目,倒像是在夸自家孩子拿了奥赛奖。其二是我跟踪三年的一组数据:光谷投建承建的17条道路工程,有14条提前通车——这在不慌不忙的基建领域,简直像听见乌龟跑赢了兔子。
不过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正在玩的危险游戏。去年某次行业沙龙,一位离职高管酒后吐真言:”我们现在是左手融资右手买地,抽屉里还藏着三套账本。”这话当然有夸张成分,但当你看见光谷投建同时操盘着学校、医院、人才公寓和5G基站建设时,确实会怀疑——这到底是精密的城市运营,还是走钢丝的资本游戏?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他们最新开发的”智慧社区”,每户标配的智能家居系统居然接入了东湖高新区的政务云。这意味着你家电表跳闸的瞬间,可能同时触发城管局和供电局的响应机制。这种打破数据孤岛的尝试勇敢得近乎莽撞,让我想起小时候拆收音机拼对讲机的经历——要么造出跨时代产品,要么炸掉整个电路板。
最近和做风投的老同学聊天,他提出个尖锐观点:”光谷投建本质是家伪装成城建公司的风险投资机构。”想想确实,他们用土地换股权招商的模式,像极了VC赛道的领投方。只是当别的VC赌输时亏的是美元,他们赌输时亏的可能是整条地铁线的预算。
黄昏时站在光谷转盘天桥上,看着脚下同时穿梭的11条公交线和正在掘进的第四层地铁隧道,忽然觉得这座城市就像个被不断刷机的智能手机。而光谷投建这样的公司,既是写代码的程序员,也是供应芯片的供应商,偶尔还要充当散热器防止系统过热崩盘——这种多重身份带来的撕裂感,或许正是当代城市进化的宿命。
或许某天当我们习惯刷脸进出每个园区,当无人驾驶车在他们修建的道路上编队行驶,现在这些关于债务杠杆、土地财政的争论都会变成故纸堆里的絮语。就像现在没人会追问当年汉阳铁厂的官督商办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时代永远在奖励那些敢在迷雾中落下第一子的人,哪怕他们执棋的手微微发抖。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