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小区门口买菠菜,大妈麻利地称重时说:”微信还是支付宝?现在年轻人连三毛钱零头都要扫码。”我盯着二维码边上贴着的基金推荐码,突然觉得这个场景特别魔幻——我们一边用手机调度着几十万的理财资金,一边为几毛钱的优惠在菜市场较劲。
这大概就是所谓普惠理财最真实的模样。
我有个在基金公司做产品的朋友总说,他们设计的”一元起投”产品让理财没有了门槛。但说实话,看着App里那些花哨的收益曲线图,我总会想起老家表姐——她至今觉得买银行理财要”去柜台找穿制服的人按手印”才靠谱。技术确实消弭了物理门槛,但心理门槛还杵在那儿,像菜市场角落里总也扫不干净的烂菜叶。
最近某平台推了个”养老目标基金定投”广告,画面里银发夫妻在海边跑步。我第一反应是算了下:按年化6%收益,现在35岁每月投2000,60岁大概能取出…等等,这数字还没算上未来三十年的通胀和五次可能的金融危机。我们热衷计算数字的增长,却逃避计算生活成本的飙升,就像精心挑选理财产品时,总会下意识忽略那几行小字标注的管理费。
最让我困惑的是所谓的”智能投顾”。有次我故意测试了某知名平台,输入”稳健型偏好”后,它给我推了五支近三年波动率超20%的基金。后来才在免责条款里看到那句:”算法建议仅供参考”。这就像菜市场大妈说”这菠菜绝对没打农药”,但你得自己掰开菜叶找虫眼——信任机制始终建立在人性博弈上,而非机器算法。
现在很多理财课爱讲复利奇迹,但很少人提到”复亏”更惊人。我邻居去年跟风投某新能源基金,三个跌停板后就再没打开过账户。他说就当存长期定期,可我知道他每天经过证券公司营业部都会加快脚步——人类对损失的记忆永远比收益更鲜活,这是再智能的APP都算不准的人性变量。
或许真正的普惠理财,不该是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巴菲特,而是让卖菜大妈能看懂自己养老金账户的月度报告。当理财师用”年化阿尔法”和”贝塔系数”解释收益时,不如直接说:”这月赚的够买五十斤排骨,亏的相当于少加三箱油。”
放下手机时,买菜大妈突然问我:”你们搞金融的,真有人能算准明天菜价不?”我愣了下,她得意地抖搂着塑料袋:”我今早每斤菠菜降了五毛,因为批发市场来了三车新货——这道理,比你们那些曲线图实在多了。”
或许最顶级的理财智慧,从来不在Bloomberg终端机里,而在清晨六点的菜市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