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顶层咖啡馆等人。窗外是冰冷的玻璃幕墙森林,室内暖气开得足,咖啡杯沿凝着水珠。邻桌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正压低声音谈事,我无意中听到几个关键词——“牌照”、“通道”、“杠杆”、“兜底”。他们手边放着一摞文件,最上面是那份熟悉的蓝色封皮。
我突然想起朋友老陈的苦笑:“现在这行当,有牌照的未必能赚钱,没牌照的未必不敢干。”他三年前花八十万托人办私募牌照,材料被打回四次,最后批下来时市场早已变天。而某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资金掮客,靠着一张工商执照和印刷精美的PPT,半年就能募到十个亿。
—
一、执照不是通行证,而是免责声明

很多人把投资公司的营业执照看作入场券,我倒觉得它更像免责声明。那张A4纸上印着的“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字样,本质上是对投资者说的潜台词:“看清楚了,我可是在监管部门备过案的”——至于备案之后是骡子是马,您自个儿掂量。
我见过最讽刺的一幕:某家注册资本实缴不足50万的小公司,办公室是共享工位的皮包机构,却因为早早拿到了含“私募基金管理”经营范围的执照,居然被土豪客户奉若神明。相反,某个深耕半导体赛道五年的团队,因为股东结构复杂卡在基金业协会备案阶段,反而被质疑“不正规”。
监管层大概也没料到,当年为了规范行业设计的准入机制,竟然催生出如此荒诞的信用溢价。就像给菜市场每个摊位发了卫生许可证,但顾客从此只认证不认菜是否新鲜。
二、文字游戏的狂欢
真正的高手都在经营范围里跳舞。某家公司的执照上写着“以自有资金投资”,实际却通过复杂的代持协议操作着三十倍杠杆的资金池;另一家标注“投资咨询”的机构,私下收取着carry分成——这些操作游走在公司法和基金法的缝隙里,像在刀尖上跳芭蕾。
我曾向某位监管前辈请教过这种乱象,他抿了口茶说:“我们列负面清单的速度,永远追不上金融创新的变形速度。”这话让我想起区块链行业的“备案制”,第一批通过备案的企业里,至少有三分之一半年后就被查出涉嫌非法集资。
有时候觉得,执照上的文字更像某种暗语系统。内行人能看到注册资本是否实缴、经营范围是否含金量、注册地是否在霍尔果斯——这些细节比公司宣传册上的院士顾问名单更真实。
—
三、褪色的金漆招牌
三年前帮某地方政府做产业调研时,我发现个有趣现象:当地金融街注册着七百多家投资类企业,但真正有实际经营的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公司注册完就陷入沉睡,就像捕蝇草张着嘴等猎物上门。
某个注销公司的老板跟我说了大实话:“当年抢着办执照,想的是万一哪天用得上呢?就像囤茅台,喝不喝先囤着。”他现在转行做留学中介,但投资公司的执照还裱在旧办公室墙上,“留个念想,证明咱也曾金融精英过。”
这种执照囤积现象催生出更荒诞的二级市场:带私募备案资格的壳公司叫价百万,有QFII额度的牌照能溢价到千万。朋友调侃说这比比特币保值,“至少纸面上印着国徽呢”。
—
尾声:沙漏正在倒转
最近监管风向明显变了。新规要求私募实控人承诺五年不转让股权,协会备案审查周期从两个月延长到半年,某知名机构因为员工炒股被吊销牌照——沙漏终于开始倒转。
但人性永远不会变。就在上周,还有个95后投资人跟我吹嘘他新拿到的执照:“哥你看,经营范围里比同行多‘跨境投资’四个字,募资时能多要2个点管理费。”他说话时眼睛发亮,像极了当年在咖啡馆遇见的西装男。
或许真正该备案的不是公司资质,而是人心深处那份永远躁动的贪婪。毕竟营业执照能框住经营范围,却框不住那些总想突破规则的灵魂。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