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曼哈顿中城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同学。他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手腕上的百达翡丽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闪着冷光。当我们聊起近况时,他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刚成立了一家个人投资公司。”就像打理自己的私人花园,”他晃着咖啡杯,”只不过种下去的是美元,长出来的是更多美元。”
说实话,那一刻我内心翻涌的情绪相当复杂——三分羡慕夹杂着七分怀疑。这种情绪后来成为我思考个人投资公司的起点:它究竟是一场精明的财富游戏,还是现代人自我欺骗的华丽外衣?
传统的理财顾问总爱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个人投资公司的逻辑恰恰相反。它要求你把所有鸡蛋都放进自己编织的篮子里,然后时刻警惕着不要被自己的编织技术所欺骗。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曾说过一句让我脊背发凉的话:”市场上最危险的投资者,就是那些以为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散户。”而个人投资公司,某种程度上就是把这种危险进行了合法包装。
让我说得更直白些——成立个人投资公司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般的自我重构。你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散户,而是要有模有样地制定投资备忘录,建立决策流程,甚至装模作样地召开只有自己参加的投资委员会。这种仪式感很重要,就像原始人围着篝火跳舞,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说服自己相信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

但最讽刺的莫过于,当我们把个人投资行为公司化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荒谬的自我膨胀。我观察过三个此类公司的创始人,他们都经历了相似的心路历程:最初谨慎地遵循自己设定的规则,中期开始偶尔”灵活调整”,最后完全陷入自我崇拜的陷阱——某位仁兄甚至给自己的投资决策系统起了个名字叫”弥赛亚”,结果去年在加密货币上摔得鼻青脸肿。
这让我联想到古希腊那个关于那喀索斯的神话。个人投资公司就像一潭清澈的湖水,创业者俯身其中,看到的不是市场真相,而是自己戴着皇冠的倒影。最近元宇宙概念火爆时,我目睹一位朋友在三天内把公司60%的资产投入相关概念股,理由仅仅是”这次的感觉不一样”。结果如何?他的感觉显然和市场的感受不太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自我欺骗或许正是必要的。市场本质上是个巨大混沌系统,个人投资者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这种带着体温的偏执。对冲基金需要应对投资者赎回压力,投行受制于风控条款,而个人投资公司可以任性地说”我就喜欢”。这种任性有时候很致命,但偶尔也会创造奇迹——就像那个全仓特斯拉熬过五次爆仓的加拿大老师,最后获得了近乎神话的回报。
现在每当我听到有人要成立个人投资公司,总会想起威尼斯那些戴着精致面具参加狂欢节的人。面具制作得越华丽,越容易让人忘记面具之下的真实面孔。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不在于设计多么完美的公司架构,而在于时刻记得时不时摘下面具,对着镜子问一句:”如果没有这个头衔,我还会做这个决定吗?”
夜深人静时我常想,也许最适合个人投资公司的办公室根本不应该在曼哈顿的摩天大楼里,而应该设在游乐场的哈哈镜展厅。在那里,每个投资者都能直观地看到自己被市场扭曲的模样——有时被拉长得可笑,有时被压扁得滑稽,但无论如何变形,镜子里那个人终究还是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