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洪流中,基金经理还剩多少“人味儿”?
上周和一位在陆家嘴对冲基金工作的老友喝酒,他半醉半醒间突然冒出一句:“我们现在做的资产配置模型,和美团骑手的路径优化算法本质上没区别。”这句话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心里,让我忍不住重新审视起华安基金这类老牌资管机构——在算法统治资本市场的时代,人类基金经理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华安官网的基金经理简介里,“13年证券从业经验”之类的字眼总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让我想起古董行当的套路——老师傅的资历本身就是溢价筹码。但说实话,在AlphaGo都能炒股的年头,这种人力资本叙事还站得住脚吗?去年某量化基金用三个数学系毕业生加一套算法,就跑赢了八成明星基金经理,这事可都上过热搜。
不过最近参加华安的一场线下策略会,倒让我改观不少。他们的固收总监讲到地方债风险时,突然插了段亲身经历:“去年去某县城调研,发现政府大楼门口卖煎饼的大妈都在讨论专项债,我就知道该减仓了。”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判断,再先进的算法也模拟不来——机器能分析财政报表,但读不懂煎饼摊前的民生情绪。
有意思的是,华安这两年反而在加大AI投研投入。我和他们CTO聊过这个悖论,对方打了个精妙的比方:“我们要造的不是自动驾驶,而是给老司机配雷达。”确实,看到他们那个融合了卫星影像数据和菜市场猪肉价格的另类数据库时,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护城河或许不是人脑或电脑的单项竞赛,而是把十年积累的行业直觉转化成机器能理解的参数。

有件事特别值得玩味:华安内部至今保留着晨会手写交易便签的传统。那些画着潦草箭头的便签纸后来都被数字化了,但投资总监坚持认为,笔尖在纸上的犹豫痕迹本身就有信息量——某个基金经理在某个代码前停留了多久,橡皮擦用了多少次,这些细节后来都被证明与调仓成功率正相关。这种对“非标信息”的执念,某种程度上像是对抗算法异化的温柔反抗。
说到底,基金行业或许正在经历类似中医现代化的过程。华安们要做的不是把自己包装成科幻片里的数字先知,而是成为最懂如何用科技延伸人类感知的“赛博老中医”。就像我那位对冲基金朋友最后嘟囔的:“模型告诉我该清仓白酒股,但闻到茅台酒香时的头皮发麻——这玩意儿该怎么写进代码里呢?”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