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艺术区偶遇老陈——五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连续创业者,现在他蹲在咖啡馆角落调试智能咖啡机。这个曾经扬言要颠覆外卖行业的男人,此刻正用改锥敲打着出料口的金属挡板。”知道吗?”他头也不抬地说,”所有创业教程都他妈在说谎。”
第一阶段:嗑药般的亢奋期
教科书称之为”创意验证阶段”,我倒觉得更像误食致幻蘑菇的状态。去年帮朋友看BP(商业计划书),那个做宠物殡葬的90后双眼放光:”毛孩子家长愿意为仪式感付5000块!”他挥舞着调研问卷的样子,像极了在拉斯维加斯押注全部筹码的赌徒。
这个阶段最吊诡的是:越是外行越自信。我见过做区块链的英语老师、搞预制菜的钢琴师,他们眼里都闪烁着相同的光芒——那种发现新大陆的眩晕感。某种程度上,这种无知者的勇气恰恰是突破常规的必要条件。

第二阶段:现实呕吐期
当你在凌晨三点发现计算器按爆也凑不齐下月工资时,真正的创业才开始。有个做社区团购的姑娘告诉我,她曾在暴雨天骑着电瓶车送29.9元的蔬菜包,后视镜里看见自己脱妆的脸,”像条被冲进下水道的流浪狗”。
这个被美其名曰”市场适应期”的阶段,本质上是场祛魅仪式。你会发现:投资人喜欢的永远是PPT最后一页的财务预测;那些拍胸脯保证的合作伙伴,在听到”账期”二字时突然开始研究手机壳。最讽刺的是,当初最看好的功能,可能正是用户批量卸载APP的理由。
第三阶段:机械性重复期
熬过前两年的项目会进入诡异的平静期。就像我楼下那家坚持了四年的轻食店,老板已经能把羽衣甘蓝沙拉拼出十二种配色,但营业额永远卡在生死线上。学界管这叫”规模扩张期”,实际上更像是西西弗斯推石头——你知道所有动作,但就是找不到爆发点。
有个做知识付费的朋友在这个阶段疯了。他每天雷打不动地生产三条短视频、两篇公众号,有次团建喝醉后大喊:”我他娘就是个内容流水线上的扳手!”但正是这种偏执的重复,让他的用户群在去年秋天突然裂变了三倍。
第四阶段:幸存者悖论
活下来的企业都学会了说谎。那些融资新闻里”顺势而为”的故事,往往省略了厕所里吞下的抗抑郁药;所谓”颠覆性创新”,可能是被供应商逼到墙角后的狗急跳墙。老陈的咖啡机终于修好了,他擦着扳手说:”知道我们和失败者的区别吗?他们死在周三下午,我们熬到了周四早上。”
创业教父们不会告诉你:这四个阶段不是线性递进,而是循环往复的莫比乌斯环。每个新功能上线都让你重回嗑药期,每次融资尽调都像经历现实呕吐。或许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在机械重复中保持亢奋的幻觉,在幸存时刻依然记得呕吐的滋味。
离开时老陈塞给我一杯咖啡,杯底沉着颗没化开的方糖。这味道像极了创业——你以为在品尝黑咖啡的醇苦,其实依赖的仍是那点未消融的甜。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