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的咖啡馆里,我撞见老同学王磊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这位曾经的环保NGO骨干,现在居然在研究创业环保(600874)的K线图。”没想到吧?我现在改行当’绿色韭菜’了。”他苦笑着推过来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分时线像极了我们当年在黄河边监测的水位波动曲线。
一、环保股的”绿色滤镜”正在褪色
创业环保这家公司挺有意思——名字里既有”创业”的锐气,又带着”环保”的使命感。但翻开他们的财报,2023年污水处理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让我想起去年参观他们天津项目时,那个老技术员说的:”现在处理标准每提高一级,成本都是指数级增长。”
二级市场的反应更耐人寻味。去年碳中和概念火爆时,股价能在政策利好消息刺激下单日暴涨7%,但今年一季度,同样规格的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市场反应却像被晒蔫的植物——连个像样的高开都没有。这让我怀疑,资本市场的”环保情怀”是不是和网红店的打卡热情一样,来得快去得更快?

二、政策市里的囚徒困境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创业环保近三年政府补贴占利润比例始终维持在30%-35%之间。这就像个诡异的平衡术——既不能太低暴露真实盈利能力,又不能太高被诟病”政策奶瓶”。去年参加他们业绩说明会时,CFO那句”我们在积极探索市场化盈利模式”的官方辞令,配合着他不断松领带的动作,反倒暴露了行业的集体焦虑。
更吊诡的是技术迭代。他们去年研发投入增加12%,但资本市场似乎更关心短期EPC订单。这就像要求一个减肥的人每天称重三次,却不在乎他有没有去健身房。某私募朋友跟我说得更直白:”环保股?就是个政策套利工具,你真当他们在拯救地球啊?”
三、当ESG遇上A股特色估值
最近创业环保的ESG评级被摩根士丹利从BBB上调到A,股价却反常地连跌三天。这让我想起小区里那个垃圾分类督导员——居民分类做得越好,他反而越担心自己被AI监控取代。某种程度上,环保企业也面临这种价值错位:社会价值越被认可,资本市场越担心其商业可持续性。
有个数据对比很说明问题:创业环保动态PE常年徘徊在20倍左右,而同期光伏龙头普遍在30倍以上。环保行业的”估值折价”现象,就像超市里的有机蔬菜专区——明知该买,但看到价格牌手就自动转向促销区。
四、暴雨中的新故事线
上个月华北暴雨时,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创业环保旗下排水公司的抢险新闻,在抖音上的传播量是同期股价涨幅的17倍。这种”社会关注度-股价反应”的剪刀差,或许揭示了环保股的新估值逻辑——在气候危机常态化的背景下,环境治理正在从”成本项”转变为”生存必需项”。
某险资经理酒后吐真言:”现在配置环保股就像买保险,涨得慢但崩盘时扛跌。”这话虽然功利,却道出了底层逻辑的变化。当郑州暴雨、京津冀雾霾成为集体记忆,环保企业的价值锚点正在从政策预期转向真实的社会韧性需求。
结语:在鱼与熊掌之间
回看王磊的股票账户,他的持仓成本线恰好与创业环保碳排放权交易收入增长曲线重合。这或许就是当代环保投资的隐喻:在道德正确与财务回报之间,在政策红利与市场规律之间,需要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下次再去咖啡馆,我准备带两份材料:一份是创业环保最新的碳捕集技术专利,一份是华尔街之狼的蓝光碟——这两样东西加起来,大概就是中国环保股投资的全部真相。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