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五道口的一家咖啡馆里,我遇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三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围着一台MacBook激烈讨论,屏幕上是一份商业计划书,标题赫然写着”颠覆性社交平台”。他们桌上的星巴克已经见底,但眼睛里闪烁着那种我太熟悉的光芒——那是每个大学生创业者脸上都会浮现的”改变世界”的狂热。
这让我想起五年前的自己。当时我和室友拿着学校给的5万块创业基金,信誓旦旦要做一个”校园版的知乎”。三个月后,我们在宿舍楼下的垃圾桶里埋葬了这个梦想,连同那些印着可笑估值的商业计划书。
创业教育的悖论
现在每所大学都在搞创业学院,开设创业课程,仿佛这是一门可以批量生产的技能。但说实话,那些教创业的老师,有几个真正创过业?这就好比让一个从未下过水的人教你游泳,理论一套套的,真跳进水里还是得淹死。

最讽刺的是,这些课程最爱教学生写商业计划书。天知道我们当年花了多少时间打磨那份根本没人看的文档。而真正的创业者都知道,商场如战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那些精美的PPT,不过是为了取悦评委和投资人的表演道具。
孵化器的温柔陷阱
现在的大学里,孵化器比食堂还多。走进去总能看到同样的景象:玻璃墙上贴满励志标语,工位上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空气中弥漫着速溶咖啡和盲目乐观的混合气味。
但问题在于,这些孵化器更像是一个保护罩。它们提供场地、提供资源、甚至提供客户——都是安排好的”友好客户”。学生们在这里体验着被精心设计的创业游戏,却从未真正面对市场的残酷。就像把热带鱼养在恒温水族箱里,然后夸赞它们适应能力强。
我记得隔壁团队做校园外卖平台,在孵化器里数据漂亮得不得了。等真正推向市场,才发现根本干不过已经用补贴砸出用户习惯的美团和饿了么。三个月后,这个项目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幸存者偏差的骗局
媒体最爱报道那些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这制造了一种危险的错觉。我们记住了扎克伯格辍学创办Facebook的故事,却选择性忽略了另外99%失败者的沉默。
这种幸存者偏差让太多年轻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看到的是一夜暴富的神话,看不到的是无数个在出租屋里啃泡面、最终黯然离场的真实故事。创业不是拍电影,没有预设的happy ending。
另一种可能
或许,大学生创业最好的方式不是急着注册公司,而是先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我认识一个学弟,大二开始就在GitHub上贡献开源代码,毕业时已经有科技公司开高价挖他。他没有创业的头衔,却积累了比大多数创业者更值钱的资本——真本事。
说到底,创业不该是逃避就业的捷径,而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选择。当你在某个领域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现现有解决方案都不够好,这时候的创业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看着咖啡馆里那三个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我很想走过去告诉他们:慢下来,先成为解决问题的人,再想着开公司的事。但最终我没出声——有些教训,终究要亲身体会才深刻。
在这个人人把”创业”挂在嘴边的时代,或许最大的叛逆就是承认: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而这没什么可耻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