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在朋友圈看到老同学阿强发了条动态:”三年积蓄换来的是一堆看不懂的K线图,九方智投的’财富自由课’让我更穷了。”配图是皱巴巴的合同和半瓶二锅头。这让我想起两年前自己差点踩进的坑——那些打着”小白逆袭”旗号的投教机构,总能把退费流程设计得比华尔街迷宫还复杂。
第一节:甜蜜陷阱里的糖衣炮弹

记得第一次接触九方智投是在某知识付费平台的推送里。他们的广告像精准狙击的子弹:”月薪5000如何实现资产翻倍?””家庭主妇用买菜钱赚出欧洲游”。最绝的是那个穿着睡衣在家操盘的宝妈案例,背景音里孩子的笑声和账户余额的提示音形成魔性混响。这种场景化营销简直戳中了焦虑中产的G点——谁不想躺着把钱赚了呢?
但真实情况往往像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光鲜表皮下的虫洞才慢慢显现。我采访过三位不同时期购买课程的学员,发现销售话术存在惊人的”三段式套路”:先用”限时特惠”制造紧迫感(”今天不报名明天涨3000″);再用”成功案例”激活幻想(”上周有个阿姨用我们的方法赚出首付”);最后用”风险提示”规避责任(”投资有风险,但不学习才是最大风险”)。这种心理操控术,简直比PUA教程还精妙。
第二节:退费路上的三重门
当学员发现所谓的”独家战法”不过是把MACD指标换个名字,想要退费时才会见识到真正的”知识付费”。根据我的调查,九方智投的退费障碍赛设置得相当专业:
1. 时间迷阵:合同里藏着”72小时无理由退费”的条款,但这个窗口期短得像流星。更绝的是,课程顾问会刻意在周五下午签约,等周一反应过来时早已超时。
2. 证据黑洞:”您说课程质量差?请提供专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这种反将一军的操作,让普通消费者瞬间哑火。有位学员甚至被要求证明”教学效果未达承诺”的因果关系,堪比让小学生解微积分。
3. 消耗战术:从客服到主管再到法务,每个环节都要重复讲述遭遇。有位杭州的退休教师告诉我,他打了23通电话,每次都被不同部门”踢皮球”,最后在某个工作日的凌晨三点突然收到退费——这个时间点选得,明显是算准了大多数人熬不到这时候。
第三节:破局者的野路子
在跟十几位维权者深聊后,我发现那些最终拿回钱的人,往往不按常理出牌。有位深圳的程序员把课程视频用代码分析出重复率,证明所谓”独家内容”是拼凑产物;还有个北京大妈直接带着马扎去总部大厅织毛衣,直播”陪上市公司上班”的日常。这些民间智慧比法律条文更生动,却也折射出维权生态的荒诞。
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成功退费的人里,80%都提到”突然态度转变”的转折点。这让我怀疑是否存在某种”沉默成本算法”,当维权投入超过课程费用本身时,系统就会自动放行?毕竟对机构来说,用10%的退费率换取90%的沉默大多数,怎么算都是笔好买卖。
后记:投资教育的悖论
最近看到九方智投在抖音投放”防诈骗公益广告”,这种黑色幽默让人啼笑皆非。我们总嘲笑老年人买保健品,但知识付费时代的”认知保健品”何尝不是新变种?当投资教育变成一场关于欲望的精准收割,或许该反思的不是退费技巧,而是那个幻想不劳而获的自己。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案例已做模糊处理。如果你也在退费迷宫里打转,记住:所有捷径都标好了价格,但有些学费本不必交。)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