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被微信提示音惊醒。屏幕上是半年没联系的老同学发来的消息:”兄弟,最近有个稳赚的股票群,分析师是上海海能投顾的专家,要不要进?”我盯着那条消息愣了很久——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收到类似邀请了。
(一)”老师”们的财富幻觉

第一次接触这类荐股机构是在2019年。当时在某财经直播间,一位自称海能投顾”张老师”的分析师正在激情演讲:”跟着我们布局5G概念股,三个月翻倍不是梦!”他身后的K线图就像被施了魔法,每条曲线都精准指向右上角。最绝的是,他总能在开盘前十分钟”恰好”接到”重要消息”。
后来我发现,这些机构最擅长的就是制造”信息差幻觉”。他们会同时向不同客户推荐相反操作方向的股票——比如对A组说某股即将暴涨,对B组说同一支股票马上暴跌。无论市场怎么走,总有一半客户会看到”神预测”,这种幸存者偏差足以让很多人上头。
(二)精密设计的信任陷阱
去年参加某金融展会时,我特意去了海能投顾的展台。他们的获客流程堪称教科书级的心理操控:
1. 先用”免费诊股”吸引你提交持仓(获取客户资金量信息)
2. 然后展示”历史战绩”(通常PS过的收益截图)
3. 最后祭出杀手锏:”现在加入VIP群可享88折,今天截止”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他们的分析师永远自称”老师”而非”顾问”。这种称谓差异背后是整套话术体系——师生关系天然带有权威性,更容易让人放弃独立思考。我曾亲眼见证一位退休阿姨在听完”老师”两小时直播后,当场刷了5万元购买”年度金股组合”。
(三)监管与骗局的猫鼠游戏
讽刺的是,就在上个月,上海证监局刚公布过一批非法荐股黑名单,海能投顾的关联公司赫然在列。但吊诡之处在于:这些机构往往采用”打地鼠”模式——某个主体被查处后,立即换个马甲重新开张。他们深谙散户心理:当受害者发现自己被骗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报警,而是羞于承认自己智商税交得如此彻底。
有个在经侦支队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这类案件最难取证的就是”自愿交易”属性。那些交了几万块会费的客户,签的可都是白纸黑字的”投资顾问服务协议”。”就像你去算命,事后能说人家不准吗?”他苦笑着反问我。
(四)我们究竟在为什么买单?
或许最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明知道可能是坑,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某私募基金经理说过句大实话:”中国散户买的从来不是股票,而是解套的希望。”当你在搜索引擎输入”海能投顾”时,自动联想词条第三位仍然是”海能投顾靠谱吗”——这个问号背后,是成千上万普通人既渴望财富又缺乏专业能力的集体焦虑。
深夜写到这里,我回复了那位老同学:”要是真稳赚,他们为什么不自己闷声发财?”消息发出去后显示已读,但再没收到回复。窗外陆家嘴的霓虹依然闪烁,那些玻璃幕墙后的故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光怪陆离。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