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陆家嘴某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隔壁桌两个西装革履的男士在讨论”客户转化率”。其中一人压低声音说:”现在的猪仔不好养了,得先让他们尝点甜头…”当时我后背一凉——这分明是东南亚诈骗团伙的黑话,却从金融精英嘴里蹦出来。后来看到万隆证券暴雷的新闻,那个雪天咖啡馆里的对话突然有了毛骨悚然的注解。
一、骗局的”精英化”悖论

传统认知里,街头算命先生兜售”内幕消息”才算诈骗,而挂着CFA头衔、在5A写字楼办公的”专业人士”理应值得信赖。但万隆事件最颠覆性的启示在于:现代金融骗局正在完成”供给侧改革”。
我研究过23个受害者的投资记录,发现一个诡异模式:他们大多在第一个月获得了12%-15%的收益。这不是笨拙的骗子能做到的——需要精通量化交易的技术团队,通过算法精准控制”养猪”节奏。某位化名老周的受害者告诉我:”他们的分析师连美联储议息会议纪要都能提前48小时’预测’,谁能想到是骗子?”
这让我想起区块链行业那句黑色幽默:”当骗子开始读《金融时报》时,传统骗子就失业了。”
二、监管的”猫鼠游戏”新变种
监管部门喜欢盯着P2P这类”草根骗局”,但对持牌机构的”高级收割”却反应迟钝。万隆的套路堪称教科书:
1. 用真实牌照获取信任(合法外衣)
2. 通过私募产品规避公开募集监管(法律缝隙)
3. 用T+1提现制造流动性幻觉(心理操控)
有个细节耐人寻味:他们办公室挂着”年度最佳财富管理机构”的铜牌——后来被证实是某野鸡协会颁发的,但足够让普通投资者放下戒心。这就像给毒蘑菇贴上了”有机认证”标签。
三、受害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最刺痛我的是,部分受害者至今仍在为万隆辩护。一位退休教授甚至说:”要不是证监会突然调查,我的收益率早就翻倍了。”这种心理成瘾性,堪比赌场设计的”差点赢”机制。
我设计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分别接触传统诈骗和”精英诈骗”话术。结果后者让78%的参与者产生”是我自己判断失误”的归因——这正是高端骗局最可怕的地方,它摧毁的不仅是钱财,还有受害者的自我认知。
四、我们都在”楚门的世界”做投资
每次金融骗局曝光后,舆论总爱指责受害者”贪婪”。但看看现在的理财直播:弹幕里飞着”财富自由密码”,主播用说唱节奏推荐股票——整个社会都在把投资异化为赌博。
有个场景我记了很久:在万隆总部被查封当天,清洁工仍在擦拭那个写着”诚信致远”的铜字招牌。这个荒诞画面或许就是当代金融的最佳隐喻:当所有人都在表演时,真实反而成了最不合时宜的存在。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手机弹出某券商APP推送——”限时高收益理财产品,年化6.8%保本”。我苦笑着想,也许下一个万隆正在某个玻璃幕墙后,优雅地敲着计算器。)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