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两点,我接到老同学大刘的微信语音。电话那头传来他亢奋又沙哑的声音:”兄弟,我跟着宋陆一买了三只票,两天赚了15%!”背景音里还能听到婴儿的啼哭——这个去年还在为奶粉钱发愁的奶爸,此刻正熬夜盯盘。这通电话让我突然意识到:海能投顾的实战班,正在制造着一批批这样的”夜间交易员”。
一、那些被刻意模糊的”成功概率”
宋陆一的课程宣传里充斥着”月收益20%+”的案例,但有意思的是,他们从不公布学员的亏损率统计。去年我跟踪过某期实战班的37名学员(通过他们的社交平台动态),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晒盈利截图的人永远集中在那么五六个固定账号,而其他学员要么沉默,要么在三个月后陆续停更操作记录。

这让我想起杭州某私募基金经理的冷笑话:”要是真能稳定盈利,他们早该去发私募产品了——管理费可比课程费赚得轻松多了。”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投诉中,关于”承诺收益”的投诉占比高达34%,这个数字或许比任何分析都更有说服力。
二、K线背后的”心理魔术”
听过宋陆一直播的人应该都记得那个标志性的手势:右手突然握拳砸向左手掌心,配合着”这里就是最佳买点!”的斩钉截铁。这种极具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本质上是在进行交易焦虑的转化——把投资者对亏损的恐惧,转化为对错过机会的恐惧。
有位参加过实战班的学员告诉我个细节:课程中会刻意强化”技术图形会说话”的认知,但当他们真正实操时,却发现同样的”头肩底形态”,在宋陆一嘴里能解读出三个完全不同的操作策略。这种符号学的模糊性恰恰是付费课程的生存之道——当预测失败时,永远可以归咎于”学员没领悟透”。
三、那些课程简介不会告诉你的事
1. 时间成本黑洞:真正要跟上实战班的节奏,意味着每天至少4小时盯盘复盘,这相当于一份兼职工作的强度。我认识的一位中学教师因此搞垮了身体,最终亏损反而比学费多出两倍。
2. 幸存者偏差陷阱:去年创业板指上涨12%的背景下,任何随机选股策略都有约40%的胜率。但海能投顾会把这段时期的成功案例无限放大,却对今年震荡市中的集体失灵避而不谈。
3. 隐藏的二次消费:超过82%的学员会在三个月内购买更高级的”私享会”服务(单价通常超过5万元),这个数字来自某位离职课程顾问的爆料。
四、一个投顾老兵的真心话
某位不愿具名的持牌投顾告诉我:”现在市面上99%的实战班,教的都是十年前券商营业部免费培训的内容。”他随手点开某个实战群正在讨论的”神奇指标”,苦笑着说:”这不过是把MACD参数改成(6,13,9)而已,我们管这个叫’皇帝的新参数’。”
更值得玩味的是,海能投顾官网展示的”明星导师”履历中,宋陆一的公募基金从业经历只模糊标注”曾任某大型金融机构分析师”,经查证,其实际任职时间仅有11个月,且从未获得过投资决策权限。
五、或许我们该问的正确问题
与其纠结”能不能赚钱”,不如先回答:
– 你是否愿意把炒股当作全职工作来对待?
– 你能否承受连续三个月亏损仍坚持纪律?
– 你是否有辨别”事后归因”和”真实规律”的能力?
记得有次在陆家嘴的咖啡馆,偶遇一位穿着海能投顾文化衫的年轻人。他盯着手机屏幕喃喃自语:”明明是按老师教的形态买的啊…”那一刻他脸上困惑的表情,或许才是金融市场最真实的注脚。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特意给大刘发了条消息:”最近收益怎么样?”结果直到截稿,那个往常秒回信息的对话框,始终显示”对方正在输入中”…)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