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我又一次站在农业银行大理石砌成的柜台前,手里攥着刚刚到期的定期存单。空调冷气吹得宣传单页哗哗作响,那位戴着金丝眼镜的理财经理第无数次向我推荐他们的“悦盈”系列产品。说真的,我至今记得2018年打破刚兑那天,母亲打电话来时声音里的惶恐——她那一代人总觉得银行两个字就是铁打的保障。
一、 当“稳健”成为文字游戏
现在农行APP的理财专区像个花花世界。预期收益率写得比定期高出一大截,但角落里那行小字“业绩比较基准非承诺收益”简直比蚊子的嗡嗡声还容易被忽略。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越是期限长的产品,这个数字越是漂亮——三年期能标到4.2%,活期类却只在2.8%徘徊。
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农行自营和代销产品的风险提示位置截然不同。自营产品会把风险说明埋在第三页PDF里,而代销的基金保险类产品,首页就弹窗要求风险测评。这种设计上的小心思,某种程度上暴露了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真实态度。

二、 风险测评的荒诞剧场
说到风险测评,那简直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上次我故意在“能承受多大亏损”的选项里填了“不能接受任何本金损失”,系统竟然建议我购买R2级理财——说明书里明晃晃写着“可能发生5%以内本金亏损”。当我拿着这个矛盾去问客户经理,她笑着打圆场:“这都是走个过场,我们农行这么多年还没让客户亏过呢。”
这种承诺在资管新规后其实相当危险。我认识的一位支行行长私下说过,现在最怕遇到较真的年轻人,那些相信白纸黑字胜过口头承诺的90后、00后,才是真正让银行头疼的客户。
三、 被忽略的流动性陷阱
农行最近力推的“滚续型”产品有个精妙的设计:每个开放日都允许申购赎回,但超过5万就需要提前预约。这个设定在平时看不出问题,直到去年某城投债暴雷时,突然涌现的赎回申请让整个预约系统瘫痪了三天——那些以为买了活期理财的人,突然发现自己的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更微妙的是期限错配。很多标注“T+1”赎回的产品,底层资产其实是三年期公司债。这种结构在资金持续流入时相安无事,一旦出现大规模赎回,流动性危机就像多米诺骨牌般倒下。农行还算稳健,但某些股份制银行的类似产品已经出现过技术性违约。
四、 柜台外的替代选择
有意思的是,现在农行自己都在拆自己的台。他们的手机银行里,“农银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收益率比传统理财高出0.3-0.5个点——因为子公司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约束,投资范围更灵活。这种左手打右手的操作,很多老客户根本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
我最后做了个折中选择:三分之一买了农银匠心·三年定开产品,三分之一转为大额存单,剩下的留在活期理财里随时取用。理财经理显然对这个方案不太满意,毕竟中间业务收入差了一大截。但当我反问“如果这是你自己的父母来理财会怎么建议”时,他的笑容突然变得有些勉强。
走出银行时,我看见一位老太太正把一捆现金塞进ATM存款机。机器吞钞的嗡鸣声里,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数字金融时代,最传统的现金交易反而成了最具确定性的选择。当所有理财产品都在试图让我们忘记风险的存在,或许记住“银行也会亏钱”这个常识,才是最好的风控策略。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