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杭州一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邻桌的谈话。两个年轻人正兴奋地讨论着某位”盛世书老师”的投资课程,言辞间满是崇拜。”跟着盛老师学了一年,我终于知道怎么在股市里赚钱了!”其中一人这样说道。我忍不住侧目——那张年轻的脸上洋溢着的,与其说是投资者的理性,不如说是信徒般的狂热。
这让我想起五年前采访过的一位P2P爆雷受害者。当时她也是这样眼神发亮地向我描述那位”从没失手过的理财大师”。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只不过这次舞台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主角从”理财大师”变成了”投资导师”。

盛世书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在各大平台上,他被包装成”高能智投首席分析师”、”十年百倍收益创造者”。但稍微查证就会发现,这些头衔就像网红奶茶的广告词——好看,但经不起推敲。某次直播中,他声称自己曾在某知名投行任职,可LinkedIn上根本找不到对应记录。这种程度的”包装”,在行业内俗称”镀金”,说白了就是给简历化个妆。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的授课方式。看过几段视频后,我发现一个固定模式:前十分钟讲些正确的废话(比如”投资要有纪律”),中间穿插几个成功案例(永远不说完整体操作过程),最后总要落脚到推销高价课程。这种结构之精准,堪比电视购物——先制造焦虑,再给出”解药”,最后限时优惠。
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过一句大实话:”真能在市场稳定赚钱的人,要么忙着赚钱,要么忙着享受生活,谁会天天开直播?”这话虽然绝对,但不无道理。投资领域的”老师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角色错位——把本该严肃的专业服务,变成了娱乐化的知识付费。
盛世书的课程定价也很有意思。从999元的入门课到29800元的”私董会”,完美覆盖了不同层次的韭菜。更妙的是,这些课程总会强调”名额有限”,制造稀缺感。心理学上把这叫”损失厌恶营销”,和健身房卖卡是一个套路。
有位参加过课程的朋友告诉我,内容八成来自公开可查的投资基础知识,剩下两成是”盛氏独门心法”——其实就是把技术指标换个名字。但吊诡的是,即便知道这些,他还是觉得”值回票价”。”至少给了我信心”,他说。看,这就是成功学最厉害的地方:它贩卖的不是知识,而是幻觉。
最近高能智投的广告开始强调”AI智能投顾”概念,这又是个值得玩味的转向。当监管趋严时,把”老师”包装成”系统”,把”荐股”说成”算法信号”,既显得高大上,又能规避风险。但我查了他们宣称的”智能系统”,连最基本的历史回测数据都拿不出来。
在金融这个行当,有个不成文的判断标准:如果一个人把投资说得太简单,那他要么是骗子,要么自己也没搞明白。盛世书的课程里充斥着”三招识破庄家”、”五步抓到涨停”这类承诺,这在真正的投资人眼里,约等于江湖郎中的”包治百病”。
说到底,杭州高能智投和盛世书的现象,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的认知税焦虑。当普通人面对通胀压力、房价高企时,总希望有个”大神”指条明路。但投资从来就不是能靠几个”老师”点石成金的事情——如果真有这种捷径,华尔街那些拿着千万年薪的基金经理早该失业了。
最近看到盛世书开始做”财商教育进校园”活动,这步棋走得着实精妙。从收割焦虑的中年人,到培养未来的潜在客户,商业闭环算是玩明白了。只是不知道那些学”三分钟看财报”的孩子里,会不会有人真的以为投资就是这么简单的事?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最该投资的或许不是某个”老师”的课程,而是自己的判断力。毕竟,当理财开始像成功学一样讲究话术和包装时,最该小心的可能就是我们的钱包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