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我撞见前同事正唾沫横飞地给投资人讲”元宇宙养老社区”的故事。看着他PPT上跳动的估值曲线和晦涩的技术术语,我突然想起五年前他做共享充电宝时也是这个表情——那种把三分构想包装成十分前景的狂热,像极了给纸飞机装上航天发动机的孩童。
这个行当最讽刺的是,真正的好项目往往朴素得像是菜市场里的土鸡蛋。去年接触过某个做工业传感器的小团队,技术扎实到能检测出董事长心跳频率变化对设备精度的影响,却因为不会把”边缘计算赋能传统制造业”说成”工业元宇宙神经中枢”,连续被七家机构拒之门外。
我总怀疑投资人们集体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明明知道80%的BP(商业计划书)里市场规模数据是拿美图秀秀P出来的,却依然享受被宏大叙事绑架的快感。就像某个专注消费赛道的合伙人私下跟我吐槽:”现在不给自己项目贴’新零售’标签,就好像炒菜不放盐,哪怕你端出来的是米其林三星牛排。”
最魔幻的包装案例来自2021年某农业项目。团队把普通的蔬菜大棚物联网监控系统,包装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智慧农业共识机制”,估值瞬间翻了三倍。后来尽调时才发现,所谓区块链节点不过是棚里装了彩色LED灯的湿度传感器,投资人盯着那片闪烁着七彩光芒的生菜地,恍惚间以为自己投了个迪斯科农庄。
但你别笑,这种荒诞背后藏着套残酷的生存法则。有个连续创业者跟我说过真相:”当你拿着打磨三年的核心技术去见投资人,前十分钟他们关心专利壁垒,后半小时全在问’能不能用更性感的逻辑重构商业模式'”。他最后给智能物流系统套上”实体互联网”壳子才拿到钱,而原型机至今还在用十年前的老算法。
某种程度上,现在的融资游戏已经异化成某种行为艺术。创始人必须学会用投资人熟悉的语言体系编织梦境——SaaS要说成”数字化赋能”,O2O要升级为”线上线下融合生态”,就连卖煎饼果子的都要自称”餐饮解决方案提供商”。我有次在路演现场听到个精妙比喻:”你们要把技术内核做成瑞士机芯,商业故事则要包装成百达翡丽表壳”。
当然也有反其道行之的异类。去年某个做AI质检的团队故意把BP做得像产品说明书,所有技术参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市场预测栏只写”暂无可靠数据支撑”。结果出乎意料地引爆了顶级机构的争夺战,某基金合伙人直言:”在一堆镀金的铜块里摸到块未经雕琢的钨钢,手都被割出血了还舍不得放”。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包装”的本质。它不该是给空心葫芦刷金漆的骗术,而更像是给夜明珠配个檀木底座的艺术。就像我认识的那位硬件工程师说的:”好故事不是虚构奇迹,而是帮普通人看见他们本该看见的未来”。他现在给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路演时,总会先播放段内蒙古老农用传统方式耕地的视频——当屏幕里苍老的双手和无人驾驶仪的控制界面交替闪现,某个投资人当场摘了眼镜揉眼睛。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重构行业底层逻辑”或”打造闭环生态”时,不妨多问句:”所以你们到底怎么赚钱?”这个朴素的问题像照妖镜,能照出西装革履之下,到底是踏实的躯体还是充气的皮囊。毕竟真正的价值创造,从来不需要靠元宇宙滤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