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开始讲故事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K线图:”这票刚宣布定增30亿搞元宇宙,已经三个涨停了。”我盯着那根突兀的阳线,突然想起三年前这家公司融资20亿说要打造区块链帝国——后来被发现在年报角落里用270字交代了项目终止。
上市公司的融资游戏早就超越了单纯的资金需求。有时候我觉得,他们不是在向市场要钱,而是在贩卖想象力。就像去年某家亏损的生物制药企业,靠着”抗癌新药研发”的PPT融了50亿,结果被扒出实验室租在城中村改造的写字楼里——这种荒诞剧每天都在A股上演。
最讽刺的是,某些公司账上明明躺着百亿现金,还要搞百亿定增。你说他们缺钱?不如说是缺故事。我认识的一位董秘私下吐槽:”现在不包装个新能源或者芯片概念,根本撩不动机构的神经。”这话虽然刺耳,却道破了资本市场的某种潜规则——投资人买的不是现在的盈利能力,而是未来的可能性,哪怕这个可能性虚无缥缈。
但话说回来,我们也别把锅全甩给企业。这个市场里永远有批”故事猎人”,他们就像追着血味的鲨鱼,专门狩猎各种题材股。记得去年碳中和概念火爆时,有家做传统锅炉的上市公司,把车间除尘系统改个名就叫”碳捕捉设备”,股价愣是翻了两倍。你说这是欺骗?但人家财报里确实用最小字号写了”技术尚在试验阶段”。

或许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估值体系已经患上了”叙事依赖症”。就像看一场没有字幕的艺术电影,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公司定价。有次参加策略会,听到分析师追问CEO:”您能不能用更性感的语言描述技术壁垒?”当时我就笑了——什么时候开始,融资路演要靠修辞学功底了?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融资的价值。去年接触过一家做工业机器人的初创公司,他们靠IPO募集的资金真刀真枪攻克了谐波减速器的技术难关。但这样的案例正在变少,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融资公告变成题材发令枪,募投项目沦为市值管理工具。
或许该重新审视那个老问题:我们到底是在投资企业,还是在投资故事?当某天发现交易所的公告读起来像科幻小说大纲时,就该警惕资本和实业之间的纽带正在被叙事快感所腐蚀。毕竟真正的技术创新需要十年磨一剑,而资本市场给的耐心,往往只有十个交易日。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