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听他眉飞色舞地炫耀自己买的某款“明星理财产品”又登上了排行榜首。我抿了口酒,没忍心告诉他——上个月我也信了那榜单,结果收益率还赶不上定期存款。
说起来真是讽刺。我们总是一边嘲笑电视购物里“只要998”的夸张广告,一边对金融平台首页那些金光闪闪的排行榜深信不疑。仿佛只要跟着榜单买,就能稳赚不赔似的。
记得三年前我刚接触理财时,也曾像个虔诚的信徒般追随着各种榜单。每天比对着不同平台的排名,把辛苦攒下的积蓄分批投入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top5”产品。结果呢?年底一算账,扣除通货膨胀后实际收益居然是负的。最讽刺的是,同期我随手买的一款不在榜单上的小众产品,反而带来了意外惊喜。
这让我开始琢磨排行榜背后的门道。后来认识了一位在基金公司做营销的朋友,酒过三巡后他吐露真言:很多排行榜本质上就是营销工具。有些产品为了冲榜,会在特定时段做高收益,等吸引到足够资金后就恢复常态。更不用说那些明码标价的广告位——是啦,就是标注着“推广”却总被人忽略的小字。

现在打开理财APP,看着那些精心编排的榜单,总觉得像是在看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每个产品都戴着精心修饰的面具,跳着让人眼花缭乱的舞蹈。而我们这些观众,往往只记住了最炫目的舞步,却忘了思考面具后的真实面容。
不是说所有排行榜都不可信,但至少值得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只基金突然蹿升?为什么那款产品始终稳居前三?为什么不同平台的排名差异这么大?我发现,当你开始追问这些问题时,就已经比大多数人离真相更近了一步。
最近我开始尝试自己的“野路子”——把排行榜当作反向指标。那些突然爆火的产品,反而要警惕是不是最后的狂欢。倒是那些长期稳定在中游、不温不火的产品,往往藏着惊喜。就像找对象,最抢手的未必最适合过日子。
说到底,理财终究是件很私人的事。有人追求刺激,有人偏爱安稳,哪是冷冰冰的数字排名能说得清的?每次看到那些试图用统一标准给理财产品排座次的榜单,我都想起小学时老师非要给“谁最乖”排名的荒唐事。
现在别人问我该怎么选理财产品,我通常建议他们先把排行榜放在一边。不如静下心想想:这笔钱打算用多久?能承受多大波动?最坏的情况会怎样?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比看一百个榜单都管用。
最后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与其整天研究别人编排的排行榜,不如花时间建立自己的评判体系。毕竟钱是你自己的,何必让别人替你做主呢?
老王昨天又给我发了个新链接,标题写着“年度必买理财榜单”。我回复他:“先别急,晚上老地方,我请你喝一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