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碰到一位自称“定投十年财务自由”的博主。他穿着熨帖的西装,PPT上画着一条45度角完美上扬的曲线,台下听众眼神发亮,仿佛看到了通往财富自由的自动扶梯。当时我忍不住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定投真能靠复利创造奇迹,为什么巴菲特只有一个?”
会场突然安静得能听到空调出风口的嗡鸣。
—
1. 被神化的“复利幻觉”
几乎所有理财课讲到定投时,都会搬出那个著名的“复利公式”:A=P(1+r)^n。然后配上两张对比图——一张是线性增长的银行存款,一张是指数级增长的定投收益,视觉冲击力极强。
但很少有人告诉你,这个公式成立需要三个近乎奢侈的前提:正收益的确定性、时间跨度的绝对性、以及资金持续注入的无损性。而现实是,A股市场过去十年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主动型基金不足总数的15%(数据来源:Wind),更别说大多数普通人根本撑不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
我有个朋友在2015年牛市顶峰开始定投创业板指数基金,坚持扣款38个月后,在2018年底熔断潮中赎回了所有份额——不是不相信复利,而是儿子要读国际小学,首付等着交。
定投的复利,本质上是个数学上的理想模型,而人性才是最大的衰减系数。
2. 定投最讽刺的悖论
真正执行过定投的人会懂那种微妙的心态:市场暴跌时,既庆幸能用更低价格吸筹,又恐惧账户浮亏持续扩大。这种撕裂感让“长期坚持”变成反人性的修行。
更残酷的是,定投实际上放大了个体的系统性风险暴露。当你把工资的30%持续投入某个指数基金,本质上是在对单一经济体的未来下注。看看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日经指数走势,或者阿根廷MERVAL指数过去二十年的过山车曲线——时间未必是玫瑰,也可能是钝刀。
我们迷信的复利,在宏观周期面前脆弱得像台风天的玻璃窗。
3. 被忽略的“负复利”陷阱
很少有人算过另一笔账:假设每月定投5000元,年化管理费1.5%,二十年下来仅费用就吞噬掉本金的12%以上。如果遇上基金风格漂移或经理离职,隐性成本更是难以计量。
更值得玩味的是机会成本。2010年把定投公募基金的钱改成定投比特币,或者2020年改成定投特斯拉股票,结局天差地别。选择比坚持重要,但理财课永远不会告诉你这点——因为标准化产品才最好卖。
—
上个月再见那位定投博主时,他转型做了知识付费,课程海报上依然写着“复利奇迹”,但私下聊起时他说了句实话:“现在靠卖课实现现金流,比靠定投快多了。”
或许真正的复利不在账户数字里,而在认知的迭代中。当你不再纠结“是不是复利”,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定投”、“凭什么相信这个标的”、“最大能承受多少亏损”时——恭喜,你获得的才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复利。
(本文作者系某私募基金运营总监,经历过三轮牛熊后更相信概率而非奇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