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股:醉人的曲线与清醒的博弈》
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抿着杯里的茅台突然苦笑:“你看,这玩意儿喝得起的人不炒股,炒股的人喝不起,但偏偏它的股票成了信仰。”这话像颗花生米,卡在我喉咙里半天没下去。
白酒股的K线图总让我想起老家后山的盘山公路——明明知道急转弯多,偏偏每个司机都觉得自己能精准控速。去年三季度某二线品牌单日暴跌17%那天,我在营业部看见个老伯死死攥着交易单,手指关节白得跟他衬衫一个色。后来才知道他拿了养老钱全仓杀入,只因听说“白酒永远涨”。你看,资本市场最讽刺的莫过于:用最传统的消费品,喂养最现代的贪婪。
其实白酒板块早就不只是喝酒那么简单。去年某新能源车企老板公开说“要做白酒界的特斯拉”,我当时差点把保温杯里的枸杞喷出来——现在玩概念都这么跨界了吗?更魔幻的是二级市场真吃这套,三个月估值翻倍,尽管财报显示其核心产品在超市货架积灰。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集糖纸,明明知道不能吃,但图案越花哨越多人抢。
深度调研时发现个诡异现象:某高端品牌经销商私下抱怨库存压到天花板,但上市公司报表愣是能做出环比增长。后来某次饭局听会计师醉后嘟囔:“渠道压货这门艺术,玩得比茅台勾兑还精妙。”这话当然上不了研报,但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永远追不上净利润的舞步。

最近年轻人开始追捧低度酒,这本来该是利空吧?但头部酒企的应对策略堪称魔幻现实主义:一边花重金冠名电竞比赛,一边把产品提价30%。就像给骆驼穿高跟鞋,既想站稳沙漠又想闯进舞池。我跟踪的某个区域酒品牌更绝,直接推出联名款香水,美其名曰“实现嗅觉味觉双赋能”——说实话,那味道闻着像跌停板上的眼泪。
其实白酒股最迷人的悖论在于:它的价值既建立在千年饮食文化上,又悬浮在当代情绪泡沫中。请客吃饭时开瓶三千块的酒是实力体现,但股市里同样的金额可能半小时就蒸发在分时图的毛刺里。有个坚持价值投资的朋友说得精辟:“你看白酒股得学会醉眼朦胧——太清醒看见的都是PE泡沫,太沉醉又容易忽略库存周期。”
现在每次看白酒板块集体飘红,总会想起老家酿酒坊梁上那根歪脖绳——过去吊着发酵袋,现在吊着多少人的身家性命。资本市场的吊诡莫过于此:我们用最现代的算法交易最古老的液体,用K线丈量杯盏间的深浅,最后在涨停跌停间品出几分人生况味。
(突然想起明天某白酒龙头开业绩会,得去翻翻他们去年说的“渠道精细化运营”到底精细化到哪个维度了——毕竟在A股,有时候听懂弦外之音比看懂财报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