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今早打开交易软件时差点把咖啡洒在键盘上——那满屏的绿色简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暴力。上证指数低开2.3%,创业板指更是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下坠4.7%,我的自选股列表里找不出一个能让人喘气的标的。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每次面对这种集体性恐慌,我总会想起去年在陆家嘴某私募交流会上,那位头发花白的基金经理说的话:”市场的记忆只有七秒,但投资者的创伤记忆能延续七年。”
有意思的是,这次大跌前其实暗流涌动。上周五收盘后,我和几个做量化的朋友在巨鹿路小酒馆闲聊时就嗅到异常——某个擅长高频交易的团队突然大幅调整对冲策略,他们的风控负责人抿着威士忌含糊其辞:”某些因子正在失效…” 现在回想起来,这简直像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但当时谁会在意呢?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是幸运的那个。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次下跌的传染路径。按理说美联储议息会议要周四才开,宏观经济数据也中规中矩,但恐慌就像多米诺骨牌般从港股传到A股。某个瞬间我甚至觉得,我们交易的早已不是股票本身,而是其他人脸上的表情——当隔壁工位的交易员开始频繁揉太阳穴,当微信群里的”牛市信仰者”突然集体沉默,这种情绪病毒比任何基本面分析都传播得更快。
或许我们该承认,现代金融市场本质上是个巨大的叙事共同体。今天早盘某知名分析师在朋友圈发了段”政策预期修正”的模糊解读,两小时内就被转载了三百多次。有趣的是,当我托熟人打听具体消息来源时,对方笑着反问我:”你觉得现在还需要具体利空吗?市场只需要一个下跌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本身就是个悖论。”

我注意到个微妙现象: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正在形成某种诡异的共生关系。大户们靠着算法交易在毫秒间完成调仓,而散户们则像潮汐下的贝类,被动承受着每一波冲击。今天中午在某券商营业部,我看到个穿睡衣的大妈盯着绿屏喃喃自语:”跌吧跌吧,反正我的养老金早就套了五年了…” 这种麻木比恐慌更令人心惊。
技术分析派此刻肯定在画各种支撑线,但说实话,我觉得这些线条更像心理安慰剂。就像2020年3月那次熔断,当时所有技术指标都失灵了,最终拯救市场的反而是最原始的要素——流动性注入和集体信心重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正在消耗最后的政策信用?这个问题我不敢深想。
有个反直觉的观察:每次大跌反而会催生最创新的投资策略。我认识某个小众基金专门在恐慌日买入口碑受损的优质股,他们的核心理念很有意思:”市场总是错杀陪葬品,就像暴民会烧毁整条街却不管谁真正有罪”。今天下午他们果然又开始分批建仓了,这种逆人性操作需要怎样的定力?
收盘前指数略有回拉,但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迟迟不散。我突然想起《股票作手回忆录》里那句被说烂却依然精准的话:”华尔街没有新事物,因为投机就像山岳那么古老”。或许我们真正该恐惧的不是下跌本身,而是发现自己依然在用1929年的情绪应对2023年的市场。
离开办公室时,电梯里遇到个实习生在抽噎,她的美股期权今天爆仓了。我很想告诉她,每个交易员都要经历这种淬炼,但最终只是递了张纸巾。有些课,必须亲身体验才能刻进基因里——就像此刻窗外陆家嘴的霓虹,依然在夜色中冷静地闪烁,仿佛从未见证过白天的血腥。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