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咖啡渍在笔记本上晕开,这已经是我这周第三次推翻自己的创业计划书了。说来可笑,我们这些创业者总爱把商业计划书写得像科幻小说——用精美的PPT描绘着根本不存在的未来,却对明天办公室的房租怎么付闭口不谈。
• 商业计划书的本质悖论
我认识一个连续创业者老陈,他有个令人不安的理论:”真正能赚钱的项目从来不需要计划书,需要计划书的项目多半不赚钱。”这话虽然刻薄,但细想不无道理。我们花费80%的精力包装那些漂亮的增长曲线,却对可能让公司猝死的风险轻描淡写。就像给相亲对象看的精修照片,创业计划书本质上是一种经过美化的自我欺骗。
去年参加某创投路演时,我看到个有趣现象:越是华丽的BP(商业计划书),背后的团队往往越虚。有个做AI教育的项目,计划书里嵌入了可交互的3D模型,结果创始人连基本的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计算公式都说不上来。这让我想起大学时那位总把板书写得像艺术品,却讲不清微积分原理的教授。
• 计划书里不该写什么
真正的创业老手都明白,计划书里最该删掉的就是”预计”两个字。当你在Excel里拉出那条完美的J型曲线时,最好在旁边备注:”此数据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我见过最诚实的计划书是某共享办公项目写的:”第一年预计亏损200万,因为我们还没想明白怎么赚钱”——结果意外拿到了投资。
有个反常识的建议:计划书里应该专门开辟”愚蠢假设”板块。比如:”本计划成立的前提是:1)竞争对手都突然变蠢;2)用户不会比现在更挑剔;3)技术团队永不离职…”这种坦诚反而能建立信任。就像我常对合伙人说的:”如果我们连自己都骗不过,怎么骗投资人的钱?”
• 计划书的生存法则
在孵化器混迹三年后,我总结出计划书的”三不原则”:
1. 不过度承诺(留20%的缓冲空间)
2. 不回避痛点(把最痛的放前面)
3. 不说正确的废话(删掉所有”打造生态闭环”之类的鬼话)
有个做餐饮SaaS的朋友,在计划书首页就写着:”目前已有7家同类竞品,我们暂时没想到差异化优势”。这种”自杀式”坦诚居然引起了投资人的兴趣,因为比起天花乱坠的吹嘘,他们更看重创始人的清醒认知。
• 计划书之外的真相
说到底,计划书就像婚礼策划方案——再完美也保证不了婚姻幸福。我办公室墙上贴着张便签:”如果按计划书就能成功,那MBA教授都该是亿万富翁。”真正决定生死的往往是计划书最后一页都不屑写的东西:创始人在供应商赖账时的应变能力,团队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时的凝聚力,还有面对投资人食言时的心理承受力。
最近我开始在计划书里加入”失败预案”章节,详细列出如果6个月内颗粒无收的退出方案。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看似悲观的举动反而让几个潜在投资人觉得”这团队够务实”。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承认自己可能会输,有时候比假装必胜更需要勇气。
所以下次当你打开空白文档准备写创业计划书时,不妨先问自己:我是在编织一个美丽的童话,还是在准备一份生存指南?两者的区别,可能决定了你最终会成为路演舞台上的演说家,还是真实商战中的幸存者。
(写完才发现已经1270字了,看来我终究还是落入了”必须写满字数”的陷阱——看,连批判计划书的过程本身都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计划。)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