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投资人最喜欢问的两个问题是:“你们投早期还是晚期?”和“你们聚焦哪个赛道?”。好像只要把这两个答案对上,就能立刻判断一个基金的成败——这让我想起菜市场里大妈挑西红柿,只关心是“本地”还是“外地”,红一点还是大一点。
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法,某种程度上暴露了投资行业某种懒惰的思维惯性。我们总渴望用几个标签把复杂的世界装进抽屉:TMT、消费、硬科技;天使轮、A轮、Pre-IPO…仿佛贴好标签就完成了80%的认知工作。但现实是,当你真正坐在谈判桌前,面对一个双眼发光的创业者,他兜里的项目往往像混血儿一样难以归类。
我曾接触过一个项目——家用电解水种植机。团队是NASA出来的工程师,技术门槛高得吓人,但商业模式却像社区团购。在传统的分类体系里,它该被扔进“农业科技”还是“智能家居”?财务顾问最后把它包装成“碳中和概念”,结果募资时被消费基金嫌太重,被科技基金嫌太轻。你看,我们发明的分类法,最后反而成了认知的牢笼。
更讽刺的是,这种分类迷恋正在催生新的投机游戏。有些创业者深谙此道,去年贴着“元宇宙”拿钱,今年改个BP就成了“AIGC应用”。本质上卖的还是那套聊天机器人,但分类魔术让估值翻了3倍。我甚至怀疑,某些赛道火爆不是因为真的前景广阔,而是因为分类标签足够性感——就像超市里“有机”标签总能贵30%,哪怕背后是同一块菜地。

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与其执着于行业或阶段的划分,不如关注价值的本质流动性。举个例子:疫情期间有个朋友投了个线下瑜伽馆,所有人都笑他逆势而行。但他看中的是那个创始人——一个能用抖音把冥想课卖出999单课包的运营鬼才。结果今年线下回暖,这家店估值翻倍不说,还衍生出了线上付费社群。你说这算是消费升级?线下复苏?还是知识付费?我觉得它更像是“优秀创始人的价值释放”,分类在这里毫无意义。
说到底,投资分类应该是工具而非目的。就像米其林指南不会用“中餐”“西餐”来评判菜品,而是关注食材、创意、火候。当我们过度依赖分类时,实际上是在逃避深度思考的苦差事——毕竟贴标签比理解商业模式容易多了。
下次有人问我投资偏好,我可能会说:我投那些让现有分类体系尴尬的项目。因为真正颠覆性的东西,从来不肯乖乖待在抽屉里。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在构建另一种分类——介于“务实派”和“理想主义者”之间的投资哲学。看,人类终究逃不开分类的诱惑,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