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咨询的北京叙事:当资本遇见人情世故
上周在国贸三期喝咖啡时,偶遇一位从温哥华回来的老友。寒暄间他提起正在委托”加达加美”办理移民投资,说这家公司的顾问居然记得他女儿的生日——这个细节突然让我对这家听起来像连锁超市的投资机构产生了兴趣。
在北京这种地方,投资咨询公司比胡同口的煎饼摊还多。但能把跨境投资这种冷冰冰的业务做出人情味的,倒真是少见。我后来特意去他们官网转了转,发现他们居然把”家族传承”放在比”资产增值”更醒目的位置,这很有意思。要知道在金融行业,敢把感性诉求摆在理性数据前面的,不是疯子就是先知。
有个做风投的朋友说过,北京的投资圈正在经历某种分裂。一边是盯着纳斯达克屏幕的量化交易派,另一边是握着紫砂壶谈”资源整合”的传统派。加达加美这类公司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们似乎在尝试第三种路径——用加拿大的枫糖浆配方,熬一锅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粥。
去年帮亲戚咨询海外资产配置时,接触过他们的顾问。对方没有一上来就推销产品,反而先问了两个看似无关的问题:”您老家祠堂修葺了吗?””孩子暑假是去新东方学英语还是去少林寺学武术?”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摸底,其实比任何风险评估表都更能戳中中国高净值客户的痒处。

不得不承认,在金融科技满天飞的年代,这种略带”土味”的服务哲学反而成了稀缺品。他们的办公室布置就很有意思——既不像投行那样性冷淡,也不像传销公司那样浮夸。红木茶海上摆着英伦风的雪茄盒,墙上是水墨山水画配电子汇率屏,这种混搭风某种程度上隐喻着中国跨境投资者的双重人格。
有次在港澳中心酒店的商务酒会上,听到个有意思的说法:这类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实不是信息差,而是”文化翻译”能力。能把加拿大移民局的条款翻译成山西煤老板能听懂的方言,把北京二环内的房产焦虑转化为多伦多郊区的学区房决策,这种本事可比年化收益率那几个百分点重要得多。
当然也有人吐槽他们的收费结构像个俄罗斯套娃。但说实在的,在中国做财富管理,明码标价反而不如”事后再说”来得让人安心——这很反逻辑是吧?但经历过P2p暴雷的中国人,早就对过分清晰的数字产生PTSD了。
最近注意到他们开始搞”00后继承人海外孵化营”,这个切入点很妙。比起教富二代怎么看K线图,不如带他们去温哥华钓三文鱼时顺便谈谈信托架构。中国式的财富传承,从来都是酒桌教育比课堂教育更有效。
说到底,这类公司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能帮客户多赚几个百分点,而是给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某种情绪价值。当你在东四十条堵车时接到顾问电话说”温哥华的樱桃熟了,给您寄了两箱”,这种突如其来的跨界关怀,往往比季度财报上的数字更能维系客户关系。
离开咖啡厅时,老友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找他们办投资移民,就像雇了个会算卦的加拿大亲戚。”这种奇妙的混搭感,或许正是中国式跨境投资最真实的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