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聊起地方国资平台的投资逻辑时,他突然放下酒杯问道:”你说四川富润这类公司,到底算不算真正的国企?”这个问题像颗石子投进深潭——表面看答案明确,但涟漪下的暗流却远比想象中复杂。
记得三年前我在成都参与某个混改项目时,曾与富润的投资经理打过交道。对方名片上烫金的”省属国企”字样格外醒目,但在谈判桌上展现的狼性打法却让我恍惚觉得是在和红杉资本交手。他们既能动用政府产业基金的低成本资金,又能在对赌协议里设置比市场化机构更苛刻的条款,这种”体制内身份+市场化獠牙”的混合特质,实在耐人寻味。
从股权穿透图来看,富润确实挂着四川省财政厅的招牌,但如果你仔细翻看他们近年的投资组合,会发现其操作逻辑早已超越传统国企的边界。当某些省属企业还在为保住钢铁厂就业岗位绞尽脑汁时,富润已经在新消费赛道里玩起了天使轮跟投——这种战略上的分裂人格,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地方国资改革的深层困境。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去年某新能源项目路演时,富润的投资总监在会议室直言”我们不需要像纯市场化机构那样追求短期IRR”,但当晚酒局上又私下抱怨”考核指标比同行还苛刻”。这种公开叙事与私下实践的割裂,或许正是当代”新国企”的生存哲学:既要完成政治任务清单上的规定动作,又得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证明自己不是只会烧钱的傻白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近年来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当民间资本因周期长、风险高而犹豫时,富润这类平台反而展现出超常规的魄力——但这种”逆周期豪赌”究竟是基于产业研判,还是出于地方政府的战略意志?我在某次行业论坛上注意到个有趣现象:富润的投资团队做技术尽调时,总会带着经信委的专家一起现身。
某种程度上,这类企业的本质或许早已超越”是否国企”的二元命题。它们更像是游走在体制与市场之间的变形体:拿着财政资金的尚方宝剑,却学着风险资本的搏杀术;既要当政策性投资的排头兵,又得在市场化考核中交出漂亮成绩单。这种双重人格带来的不仅是身份认知的混乱,更孕育着中国特有的一种资本杂交物种。
所以当朋友追问结论时,我只反问了一句:”你说波音公司算是美国国企吗?”在当今这个政商边界日益模糊的时代,执着于非黑即白的身份认证,或许本身就落入了认知陷阱。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当一家企业同时戴着红帽子和狼牙棒跳舞时,它最终会进化成怎样的新物种?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