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稀释的黄昏:当投资沦为一种精致的自欺
去年秋天,我在上海陆家嘴某栋摩天楼的顶层酒吧,目睹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将半杯威士忌泼向窗外——”敬他妈的权益”,他嘟囔着,玻璃幕墙外流动的金融街灯火仿佛被这句话烫得抽搐了一下。那时他刚得知,耗时三年布局的新能源组合,因某地突然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而蒸发1.7亿。酒液在玻璃上划出的痕迹,像极了过去十年间我亲眼见证的无数张K线图——起初总是笔直向上,最终却难免扭曲着溃散。
投资权益的本质,或许根本不是教科书里那些关于所有权与收益权的精致定义,而是一场持续被消解的幻觉游戏。我们攥着股权证书就像攥着雨中的沙,法律条文里每个字都闪烁着”保障”的光泽,可真正落到决策席前的,往往是被层层过滤后的残影。某次尽调中,我见过创始团队为保住表决权设计出七层嵌套的有限合伙架构,其复杂程度堪比玛雅文明的天文历法——当权益需要动用如此精密的自卫机制,本身就已宣告了系统性的溃败。
更荒诞的是所谓”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当代叙事。证监会发布厅里循环播放的投资者教育动画,用欢快的语调教导散户”要像守护眼睛一样守护股东权利”,而同一时刻的股吧里,人们正用段子解构着刚被通过的再融资方案:”恭喜各位,持股比例又要被稀释了!”这种魔幻现实的撕裂感,让人想起超市货架上标注”含真实果汁颗粒”的饮料——法律赋予的知情权、表决权、分红权,不过是悬浮在资本浓汤里那些微不足道的果肉碎屑。
真正令我后背发凉的,是权益概念正在发生的异变。当某新能源企业用区块链发行”碎片化股权”,当元宇宙地块的交易额超过曼哈顿写字楼,当年轻人谈论”投资权益”时眼里闪烁的不再是分红而是一夜暴富的绿光——我们或许正在目睹资本主义最精妙的诡计:把权益简化为价格波动的权利,把所有权降解为屏幕上一串可随时清仓的数字。这就像把蒙娜丽莎拆解成像素拍卖,还宣称让更多人拥有了艺术。

或许该承认了,权益从来不是静态的城堡,而是流动的沙画。去年某跨国并购案交割当日,买方律师团捧着三百页的权益保障条款开香槟时,卖方技术团队早已带着核心专利另立门户——法律文书堆砌的权益壁垒,在人性贪婪面前薄如蝉翼。有意思的是,最终调解庭上最有效的筹码,竟是收购方CEO与对方技术总监女儿就读同一所国际学校的隐秘情报。
所以现在当有人和我严肃探讨”股东积极主义”或”ESG投票权”时,我总忍不住想起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寓言:一群人激烈争论如何装饰潜艇的舷窗,却忘了潜艇正沉向万米海沟。当全球资本正在用SPAC、NFT、DAO这些新酒瓶装旧酒,所谓权益保障越来越像泰坦尼克号甲板上的躺椅争夺战。
那位基金经理最后塞给我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是用口红写的一句话:”真正的权益,或许只存在于你尚未签字的那份合同里。”电梯下降时,我透过玻璃轿厢看见城市继续在资本血管里奔流,无数权益像红细胞一样生成、运输、氧化、死亡。突然理解为什么古希腊人要把忒弥斯的眼睛蒙上——不是为保证公正,而是怕看见正义女神目睹现代金融游戏时,终究会掉下那滴被交易所熔断机制冻结的眼泪。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