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陆家嘴某咖啡馆,邻座两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正用星巴克金卡敲击着桌面争论:”私募大佬根本不需要从业资格证,人家靠的是业绩说话。”这话让我差点被燕麦拿铁呛到——在金融圈混了八年,我亲眼见过太多人把这两张薄纸片既当护身符又当遮羞布。
从业资格考试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服从性测试。证券从业教材里大段抄袭十年前美国SEC的监管条文,基金法律法规科目更是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重复咀嚼了十七遍。某次监考时,我注意到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在答”基金职业道德”简答题时,居然逐字默写培训机构的标准答案模板。这哪里是选拔专业人才,分明是培养合规复读机。
更荒诞的是行业内的考证军备竞赛。券商营业部的新人考完证券考基金,考完基金考期货,最后连银行从业、保险代理都不放过——活脱脱把职业资格证书集邮成水浒卡。我带过的实习生里有位复旦高材生,能够背诵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全文,却解释不清为什么货币基金会在流动性紧张时遭遇巨额赎回。这种知识结构的畸形程度,堪比只会背诵菜谱却从未下过厨的”特级厨师”。
深层矛盾在于,这套体系既想当行业守门员,又被迫成为就业缓冲带。疫情期间某中部省份突然要求私募基金会计也必须持证上岗,导致当年基金从业考场出现大量攥着计算器发抖的财务老阿姨。监管层似乎永远搞不清:到底是应该让专业人士考取认证,还是让持证者假装专业?
最近三年出现的”持证型文盲”现象更令人忧虑。某些三方财富公司的销售冠军,能把基金从业教材倒背如流,却坚持向退休老人推荐波动率超过30%的科创主题基金。当我在风控会议上质疑其违规时,对方理直气壮亮出电子证书:”合规条款第4章第2节明确允许…”——这种用规章盾牌抵挡专业质疑的狡黠,已经成为行业心照不宣的生存智慧。
或许我们应该借鉴医疗行业的进阶考核制?通过基金从业考试只是拿到”执业助理”资格,真正要独立管理产品,可能需要像外科医生那样完成3000小时实操记录+通过变态的临场应变测试。当然这注定会触动太多人的奶酪——毕竟当下体系里最受益的,其实是那些靠押题题库年入千万的培训机构。

走出咖啡馆时,听见那两个年轻人终于达成共识:”反正考完就能跳槽到公募,题目超纲又怎样?”我望着陆家嘴密密麻麻的金融招牌突然感到窒息:当资格认证沦为职场跳棋,当专业知识蜕变成应试技巧,这个行业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石,早就在一场场机考中被悄悄蛀空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