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胡同口的一家小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两个穿着西装的中年人讨论”内需赛道”。其中一个挥舞着手机屏幕激动地说:”银华内需这只基,得盯着消费升级这条线…” 另一个则慢悠悠搅动着拿铁:”要我说,所谓内需,不就是老百姓敢不敢花钱的事儿么?”
这个场景莫名印在我脑海里。后来每次看到”银华内需精选混合”这个基金名称,总会想起那个冬日午后——金融精英们讨论的”内需”,和咖啡馆窗外推着三轮车叫卖糖炒栗子的大爷,仿佛活在两个平行宇宙。
说实话,大多数基民可能根本没搞懂”内需”这两个字的分量。我们被各种研报里”消费升级”、”新零售生态”、”下沉市场红利”之类的术语轰炸,却忘了最基本的逻辑:内需的本质,是14亿人每天睁开眼睛后的衣食住行。
银华这只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像某些主题基金那样追逐风口上的猪。我翻过他们近年的持仓,发现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全网都在吹捧”新消费”时,他们反而在传统制造业加了注码;当社区团购打得头破血流时,他们的调研团队在走访县级市的农贸市场。
这种逆向操作让我想起老家开超市的表叔——他从不关心什么”消费洞察”,但总能提前三个月预感哪些商品会爆单。秘诀是什么?”看送货司机的抱怨频率”,他咧着嘴笑,”司机越抱怨哪个品牌送货勤,说明那玩意儿越畅销”。你看,最真实的内需晴雨表,往往藏在这些不被财报收录的细节里。
当然也不是说银华的策略总是完美。2021年那波消费股回调,他们重仓的某白酒股一度跌得让人心惊肉跳。但有意思的是,基金经理在季报里写的那段话反而比业绩更值得玩味:”我们错判了短期情绪,但没错判中国人饭桌上永远需要一瓶好酒”。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固执,反倒比那些精密算法推导出的调仓逻辑更让人安心。
最近有个现象挺值得琢磨: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讨论”逆向消费”——拼多多买日用品,闲鱼淘二手奢侈品,一边省小钱一边花大钱买体验。这种分裂的消费行为,正在重构所谓”内需”的底层逻辑。银华最近增持文旅板块的动作,或许正是嗅到了这种变化:当人们不再为logo买单,而是为”值得记住的夜晚”付费时,消费赛道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有朋友问我能不能抄作业跟投这只基,我的回答总是:先把你家最近三个月的购物小票捋一遍。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抖音买的螺蛳粉比超市还多,给猫主子的进口罐头预算超过了自家伙食费,周末宁愿开车去郊野露营也不愿逛商场——恭喜你,你已经是中国内需转型最前沿的参与者了。
说到底,基金净值曲线的每一次波动,都是亿万普通人生活选择的聚合显影。银华的内需叙事能否持续奏效,不取决于他们的投研团队有多聪明,而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在深夜刷着购物APP的普通人——是否依然相信”明天会更好”。
就像那个卖糖炒栗子的大爷,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推车也是内需产业链的一环,但他记得每年冬天第一个来买栗子的熟客,今年比去年来早了整整两周。”天凉得快了”,他搓着手呵出白气,”得趁早多吃点暖和的”。
你看,最朴素的内需洞察,从来不在财报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