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富达不再是那个“稳妥”的选择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富达基金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是那种老派、厚重、西装革履的形象——就像你走进一家老牌私人银行,空气中弥漫着皮革和雪茄的味道,一切都显得那么“稳妥”。可最近几年,这种感觉好像在悄悄发生变化。
去年夏天,我和一位在投行工作的朋友喝咖啡,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的富达,有点像你那个曾经严肃古板、突然开始玩TikTok的叔叔。”这话虽然带点调侃,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富达——这家曾经象征着“稳健如山”的资管巨头——似乎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身份危机”。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们近年来在加密货币领域的激进布局。天啊,这可是那个以传统价值投资闻名的富达!我至今记得他们2018年首次传出要推出比特币托管服务时,行业里多少人觉得这简直像教皇突然宣布改信佛教一样荒谬。但事实证明,他们不是闹着玩的。
某种程度上,这种转变让我联想到诺基亚的转型——不是指失败的那部分,而是那种巨头在新时代面前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富达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一边保持着传统共同基金业务的“体面”,一边又在加密领域表现得像个冒险家。这种分裂感,恰恰反映了整个资管行业的焦虑:不做创新是等死,乱创新是找死。

我甚至怀疑,富达内部可能存在着两套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一边是那些看着彼得·林奇传记长大的老派基金经理,坚信基本面分析和长期持有;另一边则是新兴的数字资产团队,谈论着区块链、代币化和去中心化金融。这两拨人共用一个食堂时,谈话内容估计比跨国公司的文化差异还要大。
但最耐人寻味的是,这种“精神分裂”反而可能是富达最聪明的策略。在资管这个行业,太过前瞻容易成为烈士,太过保守又会被淘汰。富达似乎在玩一个精妙的平衡游戏——用传统业务赚今天的钱,用创新业务赌明天的位置。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去年读到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富达的零费率指数基金虽然表面上亏钱,却成功带来了大量新客户,这些客户最终购买了其他收费产品。这种“亏本赚吆喝”的策略,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魄力和长远的眼光——这可不是那些被季度财报绑架的公司敢玩的游戏。
也许,富达真正厉害的地方不在于某个具体决策,而在于那种老牌机构少有的“实用主义灵活性”。他们不像有些公司那样被意识形态绑架,也不像另一些那样被传统束缚。如果需要拥抱他们曾经不屑一顾的东西,他们似乎能很快地完成心理调适——这种能力在当今剧变的市场中,可能比任何单一投资策略都珍贵。
当然,这种转变不是没有风险。我认识的一些老客户就明确表示,对富达涉足加密货币感到不安。“我选择富达就是为了避开这些高风险的东西,”一位退休教师这样告诉我,“现在感觉就像发现自己的素食厨师偷偷在汤里加了肉汤。”
这种信任的撕裂或许才是富达面临的最大挑战。当一家以“可靠”著称的机构开始玩起高风险游戏时,它会不会像那个喊了太多次“狼来了”的孩子?又或者,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新现实——在这个世界里,连最保守的机构都在重新定义什么是“安全”的投资。
富达的故事或许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变化太快,而是自以为可以不变。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