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0元买不来股神,但能买到什么?》
上周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老同学张伟——这位曾经的IT男如今西装革履,手机锁屏赫然是某炒股软件的K线图。”汇正的牛人掌股服务,13800包年!”他神秘兮兮地滑动着交割单截图,”上周带客户吃了20个点…”我注意到他西服袖口还留着干洗店的标签。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虹桥火车站看到的巨幅广告:”大数据选股,前私募团队坐镇”。当时那个4000元/月的服务,现在想来简直是良心价。资本市场永远在玩同一个游戏:用确定性幻觉收割焦虑税。

第一层幻觉是技术权威
汇正官网那些”前机构分析师”的履历,细看就会发现他们在职期间管理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可能还跑不赢余额宝。但包装成”掌握机构操作密码”的掮客,身价立刻翻十倍。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券商朋友自嘲:”我们写研报时连厕所都不敢上,生怕错过收盘价,人家倒好,直接卖’机构思维’。”
第二层幻觉在服务仪式感
13800元档位赠送的”专属策略会”,本质上和美容院的VIP室异曲同工。当客户坐在国金中心会议室,喝着印有自己名字的定制矿泉水,看着大屏上跳动的”主力资金流向”,很难不产生”参与核心圈层”的错觉。有位私募FOF负责人说过大实话:”真正值钱的信息,流通成本是13800的后面加两个零。”
但最吊诡的莫过于第三层幻觉的自我实现。去年跟踪过某付费社群的案例:当3000个会员同时接收”重点建仓XX股份”的指令,这支市值不到50亿的小盘股真能在早盘冲出7%的涨幅。这时候到底是”老师”预判准确,还是学员们集体创造了预言?就像外滩观光隧道里的激光秀,你以为看到的是星空,其实是镜面反射的LED灯。
有个细节耐人寻味:这些服务普遍采用”季度付费制”而非按收益分成。某家平台的产品经理酒后吐真言:”要是真能稳定盈利,我们早拿房子抵押自己干了。”这话让我想起澳门赌场的包房经理——他们永远只赚台费,不下注。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地铁站里的炒股培训广告,开始强调”情绪管理课程”了。你看,当技术分析的神话难以为继,新的变现切口就转向心理学。这倒是个进步,至少承认了在零和博弈场里,控制自己的贪婪比预测别人动向更实际。
下次再遇到张伟,我可能会问他:如果把13800元拆成12个月定投指数ETF,再省下看盘时间跑跑滴滴,哪个组合收益率更高?当然,这话太扫兴——就像告诉在迪士尼排队的孩子,米老鼠头套里是个满身汗味的中年人。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收到条短信:”汇正年末特惠,牛人服务直降2000…”)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