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张喝酒,这个在金融圈混了二十年的老油条突然红了眼眶。他说自己亲姐把养老钱全砸进了华融道,现在天天失眠,头发大把大把掉。”当初还是我推荐的平台,现在连亲姐家的门都不敢敲。”他猛灌一口茅台,”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我自己也买了三十万。”
这种荒诞感最近特别强烈。你看华融道最新公告还在说”积极兑付”,但投资人社群里流传的却是某高管上个月在澳洲买豪宅的照片。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的趣事——某个网贷平台的CEO在侃侃而谈”金融向善”,手腕上那块理查德米勒在阳光下晃得人眼晕。
也许我们早就该意识到,当理财平台的广告开始占领电梯广告和世界杯转播时,风险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包装自己。我记得2018年研究过他们的标的资产,某个”优质企业贷”的抵押物居然是内蒙古的沙漠土地使用权——这种荒诞的抵押品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像黑色幽默。
最令人沮丧的是监管的滞后性。就像看着慢动作播放的交通事故,你明明看见方向盘在打滑,却要等三个月后才听到刹车声。上季度银保监会公布的P2P清退名单里,华融道的排名就像钝刀子割肉般缓缓下移,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暴雷比当年e租宝的轰然倒塌更折磨人。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现在维权群里开始流传民事诉讼指南,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关于”穿透式监管”的条款其实在2019年修订时就被悄悄弱化了。这就像给你准备了救生衣,却偷偷拆掉了里面的浮板。某个在法院工作的朋友私下说,最近金融案件的卷宗多到要用推车搬运,”每个案件背后都是一个个破碎的中产家庭”。
或许我们该承认,对高收益的贪婪才是最好的催眠剂。我见过退休教师把毕生积蓄分成二十份投入不同平台,自以为分散了风险,其实不过是把鸡蛋放在二十个联动的碎纸机里。这种荒诞的风险管控,某种程度上像极了在泰坦尼克号上给甲板椅重新排列组合。
现在最魔幻的现实是:维权群里的大学教授在给菜场大妈科普证券法,而曾经炫富的包租婆开始研究企业破产清算流程。这场全民金融课代价惨重,但或许能换来比教科书更深刻的认知——当14%的年化收益遇上8%的GDP增速,多余的6%终究要有人买单。
站在外滩看着那些灯火通明的金融大厦,我突然觉得这些玻璃幕墙像极了巨大的骰子。而当我们把血汗钱投进去的瞬间,就已经在参加一场庄家永远不亏的游戏。华融道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这串雷声滚滚的名单,终将成为中国金融进化史上最刺眼的注脚。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收到老张微信:”姐今天去经侦支队登记了,回来说排队的人里还有两个孕妇”)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