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话那头不再是“人”:我与邮政客服的漫长博弈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客服电话这东西挺魔幻的——你永远不知道电话那头等待你的是个活生生的人,还是一段精心编排的AI语音。就拿邮政储蓄银行的95580来说吧,这个号码我闭着眼睛都能按出来,不是因为我是他们的忠实客户,而是因为我跟他们客服系统的那点“孽缘”简直能写本小说了。
记得去年冬天,我为了张莫名被冻结的储蓄卡,前后打了七次客服电话。您猜怎么着?前六次我都在语音迷宫里转悠了足足十五分钟,听着那个温柔的女声不厌其烦地重复“查询余额请按1,转账业务请按2…”——可我就是想找个活人问问为什么我的卡不能用了啊!最后那次我学聪明了,不管语音提示说什么,只管对着话筒大喊“人工服务”,活像个对着自动售货机发脾气的醉汉。您猜怎么着?居然真给我转接到人工座席了。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久:我们是不是正在经历一场客服体验的“降级革命”?表面上,银行的智能客服越来越“智能”了,能识别语音、能自动分类、能24小时在线。但往深里想,这种“智能”是不是在把解决问题的成本悄悄转嫁到用户身上?就像邮政储蓄的这个95580,你得先通过语音迷宫的考验,证明你“值得”被人工接见——这感觉,简直像是在数字世界里参加一场生存游戏。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接通了人工客服,对方却告诉我:“这个问题需要您到柜台办理。”那一刻我握着发烫的手机,突然意识到一个荒谬的事实:我花了20分钟打电话,最终得到的建议是“请您别打电话了”。这就像你去医院挂急诊,医生听完你的症状后说:“我建议您回家好好休息”——那我要这急诊科干嘛?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不能全怪邮政银行。现在这年头,哪个银行的客服好打通呢?有时候我在想,也许不是银行不想提供好服务,而是在成本和效率的夹缝中,他们不得不做出这种折中选择。智能客服能处理80%的常规问题,剩下的20%难题——或者像我这样脾气急的用户——就自求多福吧。
但您发现没有?这种“客服体验”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我现在除非万不得已,绝不轻易拨打客服电话。宁可多跑两公里去网点,或者在APP上折腾半天——至少那是在和机器较劲,不用忍受等待时那段无限循环的钢琴曲。这算不算是数字时代的一种黑色幽默?技术本来是为了让人更便利,结果却让我们学会了规避技术。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上个月在邮政银行网点遇到的一位老太太。她握着存折在智能柜员机前手足无措,工作人员教她使用语音功能时,她对着麦克风怯生生地说:“闺女…我取三百块钱。”机器自然毫无反应。最后是我帮她在触摸屏上操作完成的。看着她离开时佝偻的背影,我突然觉得,在这个越来越智能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该给那些不擅长和机器打交道的人留一条“人工通道”?
所以现在每次拨打95580,听到那个熟悉的“您好,邮政储蓄客服中心”时,我都在想:也许真正的智能客服,不是能回答多少问题,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把电话转给真正的人。毕竟,有些问题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带着温度的理解。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想再打一次95580试试——这次不说“人工服务”,改说“我要投诉”,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惊喜?)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