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被咖啡因和焦虑裹挟着,在写字楼17层的落地窗前看城市熄灭最后一盏灯。桌上是第七版融资计划书的残骸——那些精心修饰的财务模型像过度整容的脸,每个数字都挂着职业化的假笑。突然想起三年前在798艺术区偶遇的流浪画家,他兜售”空气期权合约”,用马克笔在废纸板写”投资未来呼吸权”。当时觉得荒诞,现在想来,他或许比我们这些穿着定制西装的人更懂融资的本质。
这个行当最吊诡的悖论在于:我们越是试图用理性框架包装愿景,就越依赖非理性的共鸣。去年参与某个农业科技项目的路演,创始人用三页PPT讲透区块链溯源技术后,突然沉默五秒,然后说起小时候看外婆赤脚踩稻谷时,谷壳刺进脚底的纹路。”我们要让每个孩子能尝到带指纹温度的米”——这句话让四个基金合伙人追加了估值15%的溢价。你看,数据搭建骨骼,但故事才是输血的心脏。
我收集过十七个失败案例的遗书式计划书,它们有个共同病灶:过度迷信TAM(总可寻址市场)这类现代巫术。有个做智能鱼缸的团队把市场算到宠物经济、智能家居、冥想健康三大赛道总和,仿佛每个养猫人士都会买带AI识别的鱼缸来缓解焦虑。真实情况呢?上周在望京超市看见他们的产品积灰打折,标签旁贴着”可当普通鱼缸使用”。有时候觉得,某些创业者和买彩票大爷的差异,不过是把”这组数字有玄机”换成了”我们的TAM模型显示”。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估值游戏里的集体催眠。某社交APP去年用”心灵契合度算法”拿到2亿估值,其实后台就三个推荐标签。投资人当真信吗?或许他们赌的是下轮接盘侠的信仰——这种击鼓传花的仪式感,让人想起宗教祭祀时明知偶像泥塑却仍虔诚跪拜的远古场景。有次喝嗨了的FA顾问吐真言:”关键不是让投资人相信故事,是让他们相信’别人会相信这个故事'”。

现在指导项目时,我常建议删掉花哨的元宇宙叙事,反而要求创始人增加”脆弱性附录”:记录三个最想掩盖的漏洞,以及为什么这些漏洞反而构成护城河。有个做冷链监控的团队老实写了”在零下25度时传感器会间歇性抽风”,结果技术出身的投资人当场兴奋:”终于遇到说人话的!其他家都吹百分百稳定,明显没经过实地测试”。你看,完美主义正在成为新的谎言范式。
或许真正的融资计划书应该像婚介档案,除了列明身高资产,还得坦白”睡觉打呼噜””失控时会暴饮暴食”。当资本与创业者的关系从”塑料联姻”转向”疤痕认同”,那些用宋体小四号字隐藏的真相,反而会成为最结实的信用货币。毕竟在这个AI能批量生成商业计划书的时代,唯独无法伪造的,正是人类带着毛边的坦诚与矛盾。
下次再做计划书,我打算在扉页印上流浪画家那句话:”所有估值都是海市蜃楼,但一起造梦的人需要收门票”。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