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路过陆家嘴,看到平安理财那栋玻璃幕墙大厦在夕阳下闪着金光,我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让我失眠的夜晚。当时我把工作五年攒下的30万一次性投进了某个号称“年化8%”的P2P产品——结果各位都猜得到,现在那家公司的CEO应该还在吃牢饭。这件事让我至今对任何理财机构都带着某种审视的目光,特别是当它们名字里带着“平安”这样充满心理暗示的词汇时。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平安理财”这个品牌组合时,内心是有些分裂的。一方面,“平安”二字确实像心理按摩一样让人放松警惕——毕竟谁不喜欢平安呢?但另一方面,经历过暴雷潮的投资者都明白,金融市场上最危险的往往就是那些听起来太过美好的故事。这种矛盾让我开始思考:当传统金融巨头跨界做理财时,卖的到底是风险管理能力,还是消费者心理安慰剂?
有意思的是,我做过一个小范围调查(就在我的投资社群里的200来人),发现超过60%的人选择平安理财的原因竟然是“至少不会跑路”。你看,在经历了这么多雷暴之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已经从“高收益”断崖式降级到“别消失就好”。这种集体创伤后应激反应,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天然优势——毕竟比起不知名的Fintech创业公司,平安集团大楼总不会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但问题恰恰藏在这个心理舒适区里。去年我仔细比对过十几家理财公司的产品说明书,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平安的固收类产品收益率往往比同行低15-20个基点。问客户经理,得到的标准答案是“我们更注重风控”。这个解释当然说得通,但另一个不便明说的真相是——品牌溢价本身就在定价中占了不小比重。投资者为“安全感”支付的对价,某种程度上成了最隐蔽的管理费。

最近他们推的智能投顾系统让我有些惊喜。有次我故意输入极端风险偏好测试算法,系统竟然弹出三次风险警示后直接锁定了操作。这个细节让我想起第一次学车时教练猛踩副刹的体验——虽然当时觉得很烦,但现在想来这种“强制冷静”机制其实很有必要。在所有人都鼓吹“一键投资”的便捷时,肯给用户设置刹车系统的设计反而显出一种反常理的负责任。
不过最让我担忧的可能是另一个现象:太多人把“大而不倒”误解为“绝对安全”。我表姐就是个典型,她把全部积蓄投入平安的某款净值型产品,理由是“平安集团总不能看着自家理财公司出事吧”。这种隐性刚兑预期与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初衷,形成耐人寻味的悖论。有时候我在想,理财教育最难的或许不是讲解年化收益率,而是破除对机构名的迷信崇拜。
说到创新,平安最近在ESG理财产品上的尝试倒让我眼前一亮。不是因为他们做得有多好,而是在路演时基金经理居然坦承“目前国内绿色债券评级体系尚不完善”。这种难得的诚实比漂亮的数据更有说服力——金融行业最稀缺的从来不是聪明才智,而是对不确定性的坦诚。
夜里写这些文字时,窗外正好飘过平安集团的无人机广告秀。闪烁的LED拼出“财富永续”的slogan,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对“永恒”的讨论。其实哪有什么永续的财富,只有不断迭代的风险管控能力。理财公司真正该卖的或许不是某个具体产品,而是一套让投资者能安睡的投资哲学——毕竟在金融市场里,能让人半夜不惊醒查账户的,才是真平安。
(写完重读时发现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提到“心理”这个词,本想修改但保留了下来——人类写作时的重复有时比人工智能的完美更真实,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