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开始赌博:风险投资的狂欢与代价
去年冬天在旧金山的一家咖啡馆,我无意中听到两个风投合伙人的对话。其中一人晃着手中的冷萃咖啡说:”我们投的十个项目里,只要有一个能成为独角兽,其他九个就算全死光了也值得。”另一人轻笑:”要我说,这行当越来越像在拉斯维加斯玩二十一点——明明知道庄家优势,却总相信自己能算准概率。”
这话让我怔了很久。风险投资这个光鲜亮丽的行业,本质上不就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赌博吗?只不过赌注换成了创业者的青春和LP(有限合伙人)的钞票,赌场则变成了装饰着落地窗和人体工学椅的豪华办公室。
概率游戏与幸存者偏差
传统认知总把风投描绘成”慧眼识珠”的智者,但真相可能更接近”广撒网捕鱼”的渔夫。据统计,超过75%的VC投资最终回报率甚至跑不赢标普500指数。这行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失败是常态,但所有人都在谈论成功。

我曾参与过某个基金的投后复盘,看到他们用猩红色的标签标注失败项目时,合伙人轻描淡写地说:”这些是用作税务抵扣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对机构而言,失败不过是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游戏;但对那些被”抵扣”的创业者来说,可能是押上全部身家的三年青春。
泡沫制造机与估值幻觉
现在的风投圈越来越像时尚行业——追逐风口的速度快得令人窒息。从Web2.0到元宇宙,从共享经济到AI大模型,每个赛道兴起时都伴随着同样的狂热叙事。记得2021年NFT火爆时,有个项目仅凭几页PPT就拿到2000万美元估值,当时在场的某位投资人私下吐槽:”我们都知道这是泡沫,但就怕错过下一个Beeple。”
这种FOMO(恐惧错过)情绪催生出荒诞的估值逻辑:某个AI初创企业因为挖来了OpenAI的前工程师,估值立刻翻倍;某个消费品牌因为在小红书上有万篇笔记,就被认定具备”爆品基因”。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投资的究竟是企业的真实价值,还是集体臆造出的海市蜃楼?
权力的不对等与认知税
最让我如鲠在喉的是这个行业固有的权力结构。创业者需要捧着商业计划书接受”审判”,而投资人翘着二郎腿抛出灵魂拷问:”你的护城河在哪里?”这种场景像极了中世纪贵族审查请愿的平民——明明双方应该是合作伙伴,却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尊卑的种子。
更不用说那些苛刻的条款:清算优先权、防稀释条款、董事会席位…律师出身的合伙人能花三小时争论某个条款的措辞,却只给创业者十分钟阐述技术突破。某次我看到个90后创业者被迫签下3倍清算优先权时,他苦笑着说:”就当交认知税了。”
狂欢之后的清醒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风投的价值——没有风险资本,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特斯拉或mRNA疫苗。但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这个行业的运作机制本质上是在用99%的失败滋养1%的极端成功。就像帕累托法则的残酷升级版:1%的项目赚走99%的收益。
下次当你看到某个独角兽企业的庆功宴上香槟四溢时,不妨想想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可能正有某个创业者在车库收拾残局,某个投资经理在写第六版复盘报告,某个LP在质疑为什么基金回报又低于预期。
风投这场游戏最讽刺的是:所有人都知道规则不合理,但所有人都停不下来。就像我那位在咖啡馆感叹的投资人最后说的:”明知道是赌场,但牌桌上堆着的筹码实在太诱人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