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广州珠江新城的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前恒大员工。这个穿着皱巴巴西装的中年男人,正对着手机屏幕唉声叹气。”八年积蓄,全在里面了。”他苦笑着晃了晃手机,”当初还给亲戚们打包票说年化11%稳得很,现在连女儿的学费都要找人借。”
这种故事在2021年后的中国并不罕见,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他接下来说的话:”其实去年三月我就察觉到不对劲了,可那会儿所有人都像着了魔——包括我自己。”
恒大理财最精妙的骗局,或许不是那些眼花缭乱的金融模型,而是它成功绑架了人性中最原始的贪欲与从众心理。我们总嘲笑传销受害者失去理智,但当你身边同事、领导甚至行业大佬都在抢购时,那种集体营造的安全感比任何担保函都更具欺骗性。
有意思的是,在暴雷前半年,某第三方论坛就出现过预警帖。但当时最热门的回帖是:”又是同行恶意抹黑?眼红恒大给的高收益吧?”这种群体性防御机制,像极了我小时候见过的民间集资案——明明漏洞百出,但所有参与者都成了骗局的合谋者,主动堵上自己的耳朵。

金融创新有时是个危险的幌子。当年恒大用房款抵扣、员工内购、亲友推荐这套组合拳,本质上玩的是古典的庞氏结构,只不过披上了数字金融的外衣。我在调研时发现,某个三线城市的销售点甚至把理财产品包装成”养老计划”,专攻跳广场舞的大妈群体——这哪里是金融创新,分明是精准收割。
最讽刺的是,现在回头看那些宣传话术。”世界500强背书”更像是个黑色幽默,就像给稻草人穿上阿玛尼西装。当企业的核心盈利模式建立在永续滚动的资金池上时,再光鲜的排名都成了赌桌上的筹码。
或许我们该承认,在刚性兑付信仰破碎的年代,每个投资者都被迫成了哲学家。要回答的不是”该买哪个产品”,而是”你愿意为什么样的风险定价”。就像我那位广州朋友最后说的:”现在宁愿把钱存在四大行吃2%的利息,至少半夜不会惊醒摸手机看公告。”
这场集体幻觉留给我们的,除了法院公告栏里越来越长的名单,更该是对财富观的重塑。有时候慢一点的财富增长,反而可能是最快的安全路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