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神秘兮兮地跟我说,发现某股份制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年化能到4.5%,「比余额宝高出一大截,还写着低风险」。结果昨天哭丧着脸说,赎回时发现实际到手收益还不到预期的一半。
这种事我见太多了。银行理财早就不是十年前那个「闭眼买都能赚」的温柔乡了。
一、 收益排行榜就是个「杀猪盘」
你肯定见过各种理财收益排行榜——某股份制银行冲上5.2%,某城商行飙到5.5%。但你知道吗?这些数字就像相亲照里的美颜滤镜,看着光鲜,见面就翻车。

我跟踪过三个月某榜单前十的产品,到期后真正达到宣传收益的不到三成。最夸张的是某款号称「稳健增值」的产品,底层资产居然配了30%的可转债——这哪是稳健,简直是戴着安全帽走钢丝。
二、 小银行的「高收益陷阱」
城商行、农商行动不动就甩出4.8%+的收益,比四大行高出一大截。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流动性风险。
去年某东部城商行爆出理财兑付危机时,投资者才发现产品说明书里藏着「有权延长赎回处理期」的条款。你以为买的是灵活申赎的理财,实际上可能是套牢三年的定期存款。
三、 我现在的「笨办法」选择策略
经过无数次踩坑后,我总结出三个反直觉的原则:
1. 别看预期收益,看资产配置比例
– 股票类资产超过10%的「稳健型」理财直接pass
– 同业存单+利率债占比低于60%的慎重考虑
– 有「非标资产」的更要警惕(某爆雷产品非标占比高达40%)
2. 优先选「丑话说在前面」的产品
– 敢把历史波动率数据摆在首页的银行(比如招行、工行部分产品)
– 收益率区间标注清晰的产品(「3.2%-4.0%」比「业绩基准4.0%」靠谱得多)
3. 分散到三家银行对冲风险
– 30%放国有大行(求稳)
– 40%放头部股份制(平衡收益与风险)
– 30%挑优质城商行(博取超额收益)
四、 一个血泪教训
2022年我贪图某银行5.0%的收益,把半年要用的装修款都投了进去。结果遇到债市调整,赎回时不仅没赚到钱,还倒亏了本金——所谓「稳健」产品单周暴跌1.2%,比股票还刺激。
现在我才懂:真正稳健的理财,收益根本不可能大幅跑赢通胀。所有承诺「高收益+低风险」的,不是骗子就是赌徒。
写在最后
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四大行APP里销量最高的,永远是那些收益不到3%的「鸡肋产品」。或许大多数人用脚投票告诉我们:在理财这场游戏里,不亏本就是赢家。
(理财有风险,本文纯属个人踩坑心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