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浮沉录:当K线图开始讲人性故事
我有个朋友老陈,去年在新能源板块血赚80%后毅然辞职全职炒股。上周约他喝酒,发现这位曾经的”股神”居然在偷偷刷招聘软件。”你看这根放量长阴,”他醉醺醺地指着手机屏幕,”像不像镰刀割韭菜的弧线?” 酒杯碰撞声中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追涨杀跌的从来不是股票,而是自己欲望的倒影。
当下的市场正在上演荒诞剧:AI概念股单日波动30%成常态,量化基金用纳秒级交易收割散户,某ST股票竟因直播间跳操大妈带货连续涨停。这让我想起澳门赌场那个穿貂皮大衣的阿姨——她永远只押大小,说”技术分析都是骗傻子的”。现在回头看,她的朴素智慧或许比某些券商的百页研报更接近真相。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值得玩味:当所有财经主播都在喊”结构性牛市”时,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刻。就像2021年春节前的核心资产狂欢,白酒市盈率炒到三位数还有人高呼”这次不一样”。结果呢?贵州茅台从2600跌到1300只用了大半年。市场永远在重复同样的故事,只是每次换套新衣裳。
我最担忧的不是波动本身,而是越来越多人把炒股异化成新型赌博。某券商APP甚至推出”猜涨跌抽iPhone”活动,这和在赌场发免费筹码有何区别?当投资失去对企业价值的敬畏,变成纯粹的情绪博弈,整个市场的定价功能其实已经在瓦解。

或许我们该回归最朴素的逻辑:忘记那些花哨的MACD金叉死叉,真正值得持有的公司无非两种——要么能持续印钞(比如某水电龙头每年净现金流入200亿),要么在重塑世界(比如某电池巨头全球市占率37%)。其他所谓题材炒作,本质上都是击鼓传花的心理游戏。
深夜复盘时我常盯着走势图发呆,那些蜿蜒的K线何尝不是群体心理的脑电图。恐慌性抛售时的长阴线多像心脏骤停的波形,而放量拉升时的阳线分明是肾上腺素飙升的曲线。在这个由数据和情绪交织的战场,或许最大的阿尔法收益来自于——学会在别人癫狂时沉默,在集体绝望时贪婪。
(写完这段突然收到老陈微信:”兄弟借五千交房租,等我这波反弹就…” 看着对话框顶部的”对方正在输入…”闪烁了三分钟,我默默转了账。股市里最昂贵的从来不是亏损,而是我们为此付出的时间与执念。)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