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杭州的一家精酿酒吧,我遇到一个穿着格子衫的程序员。两杯IPA下肚后,他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份商业计划书:”哥,我有个颠覆性创意,就差天使轮了。”我瞥见PPT上熟悉的区块链+元宇宙组合拳,突然想起这已经是今年第六个说要”重构行业生态”的创业者了。
朋友们总问我怎么判断该不该投某个项目。说实话,比起那些现金流折现模型——那玩意儿就像用天文望远镜找掉在沙发缝里的钥匙,理论完美但屁用没有——我更在乎创始人凌晨三点朋友圈发什么。上次投的那个做智能园艺的小伙子,连续半个月晒嫁接失败的西红柿照片,这种偏执的诚实感比什么BP都靠谱。
投资本质上是在赌人性的弱点。不是赌创业者多高尚,恰恰相反,是赌他的贪婪能撑多久,恐惧会何时反噬。我见过太多喊着”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在A轮融资后突然开始研究游艇报价。真正值得押注的,往往是那些坦然承认”我就是想赚钱”的混蛋——至少他们不会用情怀给你下迷魂药。
现在流行说要看行业天花板,要分析竞争壁垒。要我说,最该看的是卫生间瓷砖缝干不干净。上个月去考察某家预制菜工厂,流水线锃亮得像苹果旗舰店,唯独员工厕所飘着氨水味儿。当场我就把Term Sheet撕了——连最基本的人性化管理都做不到,财报上的数字能信?

特别烦那些把投资说成科学的人。去年最成功的两笔投资,一个是因为创始人玩艾尔登法环连打七周目(这种受虐倾向很适合搞跨境电商),另一个纯粹是喜欢他们前台养的布偶猫。听起来很荒诞?但数据驱动的投委会去年否决的某个项目,现在估值已经涨了三十倍。
最近让我失眠的不是宏观政策变化,而是发现95后创业者开始用AI写周报了。当GPT-4能生成比人类更动人的愿景描述,当虚拟偶像比真人员工更会画大饼,我们到底是在投资创新能力,还是在投资提示词优化能力?这个问题我还没想明白。
如果你真要听句实在话:留着钱去买块好牛排,比投给那些用ChatGPT写商业计划书的聪明人靠谱得多。至少牛排变质的时候,你能闻得出来。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