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PE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投资圈里最怕的不是项目黄了,而是突然冒出来个像大连派思这样的对手——你看不透他的打法,但总能从你嘴边抢走肥肉。”这话让我愣了两秒,杯里的威士忌冰块咔嗒一响。是啊,这家总部藏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公司,确实像极了金庸笔下的黄药师——招式诡谲,却总能在血雨腥风的资本江湖里自成一派。
—
当“保守”成为最激进的策略
2018年我在大连调研氢能项目时,偶然参加过他们的一场内部研讨会。当时有个年轻分析师激动地提议追投某家风口上的AI芯片公司,会议室里顿时弥漫起那种熟悉的、被财富神话刺激的躁动。但最终拍板的老总却把玩着茶杯盖说:“咱们得学学海蛎子——浪越大越要死死扒住礁石。”后来才知道,他们转头去投了家传统阀门厂的数字化改造项目。

这种“反周期”操作在派思不是偶然。当所有人盯着元宇宙和AI疯狂下注时,他们悄悄布局了冷链物流的物联网升级;当资本对教培行业唯恐避之不及时,他们反而接手了一家职业技校的实训基地改造。你说这是保守?我倒觉得这是把孙子兵法里的“实而备之,强而避之”玩出了新境界——在别人贪婪时他们未必恐惧,但在别人盲目时他们绝对清醒。
—
地缘基因里的“笨功夫”
有次和他们的风控总监吃海鲜,对方夹着蒜蓉扇贝突然感慨:“东北企业搞投资,就像这盘里的螃蟹——得耐着性子拆,急不得。”这话背后藏着某种地域哲学:在习惯了“快进快出”的资本游戏里,派思偏偏坚持用重资产的视角做轻资产运营。他们投资新能源项目时,团队真能搬到戈壁滩上住三个月,就为搞清每度电的输送损耗;考察农业项目时,投资经理挽起裤腿就下稻田测土壤pH值。
这种“笨”反而成了护城河。去年某知名基金想抢他们跟踪两年的精密仪器项目,尽调报告写了三百页却说不清核心工艺的淬火温度偏差值——而派思的工程师早在车间里录了八十多段热处理视频。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像是个戴着劳力士的老钳工,表面看是金融精英,袖口里却藏着卡尺和老茧。
—
在“关系型投资”的灰色地带跳舞
必须得说,这种打法暗藏危险。有次酒过三巡,某位离职的合伙人嘟囔过:“在东北做投资,三分看报表,七分看酒桌。”这话虽然偏激,却点出了某种地域性生存法则。他们2019年收购某家濒危国企时,不仅盘活了土地资产,还神奇地保留了全部老职工的退休待遇——这种操作既像社会责任,又像精明的风险对冲,但外人永远算不清背后有多少轮深夜的茅台局与资源置换。
我甚至怀疑,他们某些项目的IRR(内部收益率)计算里,是不是偷偷加了个“关系系数”变量。就像教父里的柯里昂家族,每笔投资都编织着人情与利益的复合网络。这当然会被标榜“现代公司治理”的机构嗤鼻,但当你看到他们能调动三十年前的八级钳工解决产线故障时,又不得不承认这种“非标资产”的诡异价值。
—
尾声:寒地里的异类生存样本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专业主义”。当北上深的投资人们用着同样的Wind终端、喊着同样的“颠覆式创新”时,这家偏安一隅的公司却像棵长在辽东怪石间的赤松——树干扭曲却抓地极深,针叶不茂但耐得住零下三十度的严寒。
最近听说他们开始布局对俄跨境冷链,又是一片没人愿意啃的硬骨头。我突然想起那次研讨会结束时的场景:老总推开窗户指着港口停泊的货轮说:“看见没?涨潮时跟着浪头游的都是沙丁鱼,敢在退潮时挖蛤蜊的才是赶海人。”
冰杯威士忌终于喝到底了,杯壁上凝的水珠像某种隐喻——在资本狂热与寒冬的交替中,总有人拒绝成为标准化的流水线产品,固执地用自己才懂的节奏雕刻时光。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