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在西湖边喝茶,他突然问我:”你说,为什么杭州人总爱把教育和西湖扯在一起?” 这个问题让我愣了半天。望着远处雷峰塔的轮廓,我突然想起去年在孤山遇到的一个场景——几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正拿着水质检测仪在湖边做采样,旁边站着位头发花白的教授模样的人。后来才知道,那是西湖教育基金会资助的”湖岸学者”项目。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基金会时,心里是带着几分怀疑的。教育基金会见得多了,多半是打着公益旗号搞些不痛不痒的活动。但这个基金会不太一样——他们资助的项目里,有个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西湖学人计划”,不是简单发奖学金,而是让获奖者必须完成一个与西湖文化相关的课题。有个获得资助的女生研究了西湖诗词中的教育观,最后竟然推导出一套融合古典文化的现代教学法。
这让我想起以前在报社时采访过的一个老教师。他说杭州的教育就像西湖水,表面平静,底下却暗流涌动。现在品起来,这话真有几分道理。西湖教育基金会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反向资助”模式——不是等着别人来申请,而是主动去寻找那些在街头巷尾做着教育创新的人。听说他们有个项目专员,专门去各个茶室、书店转悠,就为了发现那些民间教育实践者。
不过说实在的,这种模式也让人捏把汗。去年他们就资助了一个争议很大的项目:让高中生去管理运营北山街的一个老书店。批评的人说这是不务正业,但结果呢?这些孩子不仅让书店扭亏为盈,还设计出了一套”阅读导师制”,现在已经被好几所学校采用了。

有时候我觉得,西湖边的教育创新就像苏堤春晓时的雾气——看得见摸不着,但确实在改变着什么。基金会的秘书长有次跟我说,他们刻意保持低调是因为”教育需要静水深流的效果”。这话听着有点玄,但想想确实在理。现在动不动就要搞大新闻的教育创新太多了,反而这种细水长流的更难得。
最近他们又在搞个新项目,要把西湖边的老别墅改造成教育实验室。消息刚出来就在朋友圈里炸了锅。有人说这是浪费资源,有人夸这是活化利用。我倒觉得,在到处都是网红打卡点的西湖边,能留下几个真正做教育实验的空间,未尝不是件好事。

喝着龙井,看着西湖上游动的船只,我突然明白老王那个问题的答案了。也许杭州人把教育和西湖联系在一起,是因为都相信”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不需要惊天动地,但求细水长流。就像基金会门口那块不起眼的牌匾上写的:”教育如湖水,深浅自知。”
(写完这篇文章,我决定下周去基金会新开的教育茶馆坐坐。据说那里只招待对教育有想法的人,茶水钱随便给。这样的地方,在现在的杭州可真是不多见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907/